中唐兴衰(二五)唐德宗被困奉天城之初,为何信任卢杞超过浑瑊?

惊心鸟 2024-12-12 01:15:45

泾源兵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被迫放弃长安城出逃,率领朝廷和王公大臣躲到了咸阳西北的小城奉天,同时下诏让唐朝各地的军队进入关中勤王。在勤王军队赶到奉天之前,李适只能靠着身边的数千中央禁军守卫城池,与追击而来的数万朱泚叛军作战。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被困守于奉天小城中的李适,居然不信任赶到支援的名将浑瑊,将指挥作战的权力交给了宰相卢杞及神策军使白志贞。结果在这两位权奸的胡乱操作下,唐军一败再败,就连最早赶到城下的一万多援军都被打得丢盔弃甲,让奉天城陷入旦夕可破的危机之中。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这段历史非常不解,尤其是李适不信任名将浑瑊,反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宰相卢杞等人,让自己再度陷入生死危机之中的操作。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李适已经在卢杞身上吃过不少亏了,怎么还不长记性呢?前文讲过,泾源兵变中泾源军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夺取长安城,这与神策军使白志贞的贪污腐败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白志贞与宰相卢杞狼狈为奸,将神策军作为敛财的工具,这才使得军队出现了吃空饷、缺乏训练、军队散漫等现象,使得神策军在面对泾源军时一触即溃,士兵们纷纷避战,导致了长安城陷于敌手。

因此卢杞和白志贞就是泾源兵变的罪魁祸首,而李适信任他们,将军政大权委托给这两位权奸,也是对长安丢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逃到奉天后,李适竟然不吸取泾源兵变的教训,继续重用卢杞和白志贞,实在是让人有些看不明白。在李适抵达奉天后,最早赶到奉天支援的是率领家族子弟赶到的名将浑瑊,他当时被任命为行在都虞候、检校兵部尚书、京畿渭北节度观察使。同时李适又委任卢杞组织援兵勤王,将奉天的军权交给白志贞,任命其为奉天行营都知兵马使,这样的操作让历史爱好者们赶到难以理解。

卢杞和白志贞对于长安的失陷是负有重罪的,李适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委以重任,实在是说不过去。与上述二人不同,浑瑊是当时奉天威望最高的名将,他出身于郭子仪的朔方军中,传说是郭子仪一手教出来的徒弟。浑瑊先后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对抗吐蕃入侵等大战,立下极大的功勋,受到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的器重,在当时的唐军中也有着郭子仪接班人的称号。郭子仪去世后,他统率的河中集团被一分为三,浑瑊兼任单于大都护,充振武军、东受降城、镇北大都护府、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事、管内支度营田使等职。

从权职上看,浑瑊继承了郭子仪原来河中集团的大部分军力和权力,是事实上的郭子仪的接班人。因此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从军资历上看,浑瑊都比卢杞和白志贞更有资格组织防御奉天城,和抵抗朱泚叛军的战斗。况且浑瑊一得到泾源兵变的消息,便带着宗族子弟前往奉天城护驾,可见他对李适和朝廷的忠心。要知道当时被朝廷重金打造的神策军已经溃散,只有少量的军队向着奉天靠拢,很多朝廷大臣和王公贵族都逃到地方州郡,远离奉天城的战场以求自保。在这种环境下浑瑊带着家族逆流而上,本上就是忠勇可嘉的代表。

因此在对比浑瑊和卢杞、白志贞的各方面因素,只要是理智的人,都会选择让浑瑊来组织奉天城的防御作战。但李适却将战事交给了卢杞和白志贞,将浑瑊留在身边做参谋,结果他却迎来了被困奉天后的最大的惨败。当时朱泚在长安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奉天,对其进行了三面包围。

奉天的唐军都是从长安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在野战方面完全不是叛军的对手,只能依托于奉天低矮的城墙防御。为了解奉天之围,李适诏令各地军队勤王,在勤王军抵达前,唐军只能龟缩在奉天坚守待援。因此奉天的唐军打得非常艰苦,就连左龙武大将军吕希倩都战死了。

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防御作战后,距离奉天最近的援军抵达,这对于被困奉天的李适来说本是好消息。这支援军是由灵武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及渭北节度使李建徽组成的,总兵力超过了一万人。这些地方藩镇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如朱泚的叛军,但都是西北边境常年作战的精锐,战斗力远超长安城中逃出来的神策军。如果能善加利用这支援军,不但可以牵制朱泚叛军对奉天城的进攻,而且还能有效巩固奉天城本身的防御。但在如何接应和使用这支援军方面,卢杞和浑瑊却产生了争议。

卢杞提出援军从莫谷道靠近奉天,理由是莫谷距离奉天城近,可以得到奉天方面唐军的接应。浑瑊则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莫谷道险峻而狭窄,容易被朱泚派兵埋伏,建议援军从乾陵北面靠近,沿着柏城通过,在柏城东北的鸡子堆扎营。浑瑊的理由是,援军可以与奉天城互为犄角之势,对朱泚叛军进行夹击。

李适却在两人的争执中站在了卢杞的一面,史书上说卢杞认为走乾陵惊扰了先帝陵寝,他认为李适是以顺讨逆,应该堂堂正正。李适居然真的信了卢杞的鬼话,让援军走莫谷靠近奉天,结果真的中了朱泚埋伏,被打得丢盔弃甲,各自退回本镇。而出城接应的奉天唐军也损失惨重,奉天危局更是雪上加霜。

如此惨败完全是李适一意孤行,过分信任卢杞和白志贞导致的。本来防御奉天的唐军就不多,此战失败后更是弹尽粮绝,奉天城破仿佛就在旦夕之间。李适此时才追悔莫及,只能对着哭泣求助。此后李适彻底的交出了军事指挥权,让浑瑊全权负责奉天防御作战,并让皇太子李诵亲自上城墙督战,这才使得战局支撑了下来,直到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援军赶到。从这个战事可以看出,李适对卢杞等人的信任完全是不可思议的,简直到了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程度。相对于卢杞等人,浑瑊却得不到如此信任,作为最高军事参谋,几乎没有话语权。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史书上经常用李适被卢杞等奸臣蒙蔽的说法。这种说法看似成立,实际上却是史书上最为常见的托词。当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卢杞是奸臣,甚至将李适必做桓灵二帝,这已经很说明其中的问题了。李适作为皇帝,朝野各路大臣对他说过不少这样的话,尤其是名臣颜真卿更是不厌其烦。李适既不是儿皇帝,又不是傻子,岂能不知道其中的轻重?况且泾源兵变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怎么可能如此容易被蒙蔽呢?实际上综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李适对于卢杞等人过分的信任,还是因为他对藩镇过分的猜忌所致。

李适从登基开始就在做两件事,一是进行朝廷财政改革,加强朝廷对国家财政大权的掌控,二是进行削藩操作,削弱各地藩镇的军事力量。四镇之乱和泾源兵变便是因为李适削藩操作失误造成的,因为导致了长安失陷和李适出逃奉天的结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奉天之难。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李适对地方藩镇节度使的不信任,这里面不仅仅包括河北四镇等安史旧将投靠的藩镇,也包含了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深受信任的藩镇节度使。说白了,李适连郭子仪这样的功臣名将都猜忌,更别说其他地方的藩镇将领了。

李适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尊郭子仪为尚父,然后收回了郭子仪的兵权,并将其一分为三。尽管如此李适还是对郭子仪手下的将领不放心,他先把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调离河中,让其到泾源打仗,然后又剥夺了浑瑊的兵权,让其入朝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左街使。从李适的这些操作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藩镇节度使的猜忌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只要是藩镇将领他都是不信任的。因此在人员任用方面,对于藩镇出身的将领他都猜忌万分,反而对反对藩镇的大臣给予极高的信任度。卢杞等人就是在李适的这种心态下受到重用,逐渐掌控了朝廷大权。

浑瑊是郭子仪手下大将,有着郭子仪接班人的称号,自然一开始就受到李适的猜忌。泾源兵变发生后,李适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他对藩镇的不信任和仇恨就更加强烈了。浑瑊不请自来,而且率领宗族子弟加入奉天的防御之中,这让多疑的李适不得不怀疑其会不会乘火打劫。以浑瑊在军队中的声望,如果他趁机拉拢将士发动兵变,李适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对于被困奉天的李适来说,他又需要浑瑊这样有着极高声望的将领支持,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召集到更多的勤王军队,解除朱泚叛军对奉天的包围。

所以面对浑瑊,李适是非常纠结的。他既不敢给浑瑊更多的兵权,又不想暴露自己猜忌的心理,使得各地勤王的军队寒心。因此李适给了浑瑊极高的地位,却将其留在身边做参谋,反而把军权交给了完全不会打仗的卢杞、白志贞等人。等待灵武、盐州、渭北等各路援军被打回去后,奉天彻底陷入绝境,此时李适才追悔莫及,只能求助于浑瑊。他知道除了浑瑊,奉天没人能挽救这个危局,如果浑瑊都弃他而去,唐朝很可能面临着灭国的下场。好在浑瑊不计前嫌,肩负起了郭子仪给他的嘱托,将危局支撑到底,力保奉天不失,延续了唐朝的国祚。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适并不是智商有问题的糊涂皇帝,只是因为刚愎自用而导致了叛乱的发生。他的一意孤行也显露他对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经验的不足,其猜忌的性格却加深这种缺陷的破坏力。当他在做决策的时候,各种成见和主观臆测成为了决策的主要因素,远远脱离了唐朝当时面对的现实问题。再加上他听不进反对意见,对于迎合奉承的卢杞、白志贞等人非常宠信,这才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军队的衰落。好在他的前两任皇帝留下的大臣和将领不少,能够及时帮他挽回败局,否则就靠他那点本事,唐朝早就在藩镇叛乱中灭亡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