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杂志同期发表的两篇论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医学界掀起了波澜,它们聚焦于最常见的克隆性造血突变DNMT3AR882 ,为我们揭开了血癌发生的神秘一角,同时,二甲双胍的新用途也浮出水面,为血液肿瘤治疗带来曙光。

先来说说DNMT3AR882突变这个“麻烦制造者”。克隆性造血(CH)是血细胞异常增殖的情况,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血液肿瘤紧密相关,还会增加心脏病等其他疾病风险 。而DNMT3AR882突变堪称CH的“头号驱动者”,超过半数CH病例由它引发。此前研究就发现,DNMT3AR882突变增加AML风险的能力远超其他非R882突变。剑桥大学和多伦多玛格丽特公主癌症中心的科研团队深入探索,发现它能让造血干细胞(HSC)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暴走”,突变细胞产生能量的能力达到正常细胞2倍以上,从而获得强大的竞争生长优势,在体内疯狂扩张,一步步将身体拖向血癌深渊 。
不过,就在大家为这一危险突变头疼时,二甲双胍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我们熟知二甲双胍是抗糖药物,没想到它在对抗血癌方面也有潜力。原来,二甲双胍具有抑制呼吸链的机制,这恰好能克制线粒体“暴走”。体外实验中,临床浓度的二甲双胍(50μM)就能有效抑制突变细胞的生存优势;剑桥团队在小鼠实验中也确认,二甲双胍可在体内抑制DNMT3AR882突变细胞的生存优势,且非突变细胞不受影响。对英国生物库40余万名参与者的分析更显示,服用二甲双胍者患DNMT3AR882突变驱动的CH风险明显降低(OR = 0.49) 。
当然,目前研究只是阶段性成果。《自然》同期配发评论指出,CH驱动突变众多,总数超30个,它们对细胞影响各异,我们必须搞清楚线粒体“暴走”是否为DNMT3AR882突变特有,调控它会不会对其他类型CH产生不良后果 。后续,研究者还要深入探究二甲双胍对CH的具体影响,确定它能否降低CH的其他非癌并发症风险。
但无论如何,这两项研究为血液肿瘤治疗打开了新思路。未来,或许二甲双胍会成为对抗血癌的有力武器,给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科研人员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取得更多突破,早日攻克血癌这一医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