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南煤北运战略思想
自1959年起,毛主席在多个会议和谈话中强调了“北煤南运”问题,明确指出南方地区不应过度依赖北方的煤炭资源,而应通过大力开发江南煤田来实现能源的自给。
在这种战略指导思想下,毛主席详细分析了南方地区尽管煤炭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但实际上煤矿储量丰富,有着开采的巨大潜力。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江南无煤论”,认为这是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错误看法,严重阻碍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方经济的进步。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相关部门开始整理和分析江南地区的地质调查数据,发现江南多地确实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毛主席在会议上多次重申,要充分利用好南方自身的煤炭资源,减少对北方煤炭的依赖。他强调,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在江南地区建立起现代化的煤炭产业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毛主席的直接推动下,南方多省开始启动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多采用当时国内外先进的勘探技术和开采设备,力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开采效率。
许世友将军的思想动员和实地调研
许世友将军对毛主席提出的煤炭开发战略十分重视,将毛主席的讲话当作具体行动的指南,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他带着一股决心与干劲,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动员活动,同时亲自到各地煤矿调研,切身体会工人的真实工作状况。
在一次视察中,许世友来到了南京金丝岗官塘煤矿,这片矿区人手不足,条件恶劣,许多矿工在狭小的空间里作业,煤尘弥漫,呼吸不畅。他亲自带着随行的干部和一些负责工程安全的人员到矿井里查看。他虽然年纪不小,但依旧坚定地穿戴上安全设备,坚持要下到井底观察煤矿的工作情况。
在矿井口,工人们看到许世友将军亲自下来,纷纷停下手里的活儿,热情地招呼他。矿井内刚刚放完炮,淡淡的烟雾飘散在空气中,矿井中气味浓烈,地上满是碎石与煤渣。矿工们一边工作一边向许世友简单介绍他们的工作流程,许世友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示意理解。
他一路走到采煤工作面,看到矿工们身上的煤尘几乎盖住了他们的皮肤,工人们个个汗流浃背,脸上、身上满是煤灰,只有牙齿和眼睛是白的。许世友走上前去,拍了拍矿工的肩膀,说道:“同志们辛苦啦!”矿工们回敬他:“首长辛苦!”他们见许世友将军能够亲自来到矿井,感到十分鼓舞,甚至主动介绍工作中的细节,一一讲解他们如何开采煤炭、如何将煤运到地面。
视察结束后,许世友对随行的干部们提出要向毛主席学习,扎扎实实做事。他指出,毛主席的指示就是我们的“尚方宝剑”,要求干部们要牢牢记住,要带领工人们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强调“造舆论”,要求要通过宣传手段,让更多人了解煤矿工人的贡献,并号召更多人投入煤炭事业,为江南煤田的开发贡献力量。
锡剧《煤海战歌》的创作与演出
无锡市革委会创作锡剧《煤海战歌》,用艺术形式来歌颂矿工的拼搏精神和煤矿事业的重要性。这部剧选取了真实的煤矿故事,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矿工形象。许世友听说后非常重视,特地将剧团调到南京演出,邀请军地双方领导和机关干部共同观看,剧场里座无虚席。
演出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世友上台表示对剧团的感谢,并鼓励演员们继续提高。他说,这部剧很好地展示了煤矿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他希望能进一步深入。许世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加强对矿井条件的刻画,让观众更真切地看到煤矿工人的艰苦奋斗,并补充更多关于毛主席指示的内容,使得观众理解煤矿事业背后的战略意义。
许世友特别指出,剧团应先去上海慰问当地的工人,再到各地的煤矿巡回演出,把煤矿工人的事迹带给更多群众和干部。他认为毛主席领导革命靠的就是宣传发动,而《煤海战歌》正是这种宣传的好形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煤海战歌》剧团从南京出发,来到了上海工人剧院进行演出。每场演出都吸引了大量工人,许多观众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剧中矿工学习,投身到煤矿建设中去。剧团的演员们认真收集观众的反馈,演出结束后逐一整理,将其中的宝贵意见带回去反复修改。之后,剧团又走访了各地煤矿,把演出带到一线工人中间,每到一地都引起热烈反响。
打破“江南无煤论”的实际行动
许世友在推进煤矿开发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打破“江南无煤论”的观念。在南京的一次学校视察中,许世友走到学校门口,与身边的随行人员聊起了煤矿资源问题。现场有人提出,江南地区由于地质结构等原因很难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许世友当即反驳:“谁说江南无煤?江南的煤多得很,别迷信没有,关键就在于我们肯不肯去挖!”
说完,他便用脚在地面上比划着,顺手在学校门口划出一个大圈,带着肯定的语气告诉大家:“从这里往下挖,肯定有煤,不出煤我就不姓许!”许世友的话让在场的许多干部也受到鼓舞。他一再强调,江南的资源只是埋得比较深,不像北方的煤矿那么显而易见,但这绝不等于没有煤。
他还特别嘱咐干部们要把江南当作重点勘探对象,不能因为一些偏见就忽略这里的资源。他说:“毛主席都说过,南方要自给,要自己解决能源问题,我们必须好好挖,不然永远依赖北煤运下来,就受制于人。”许世友的这番话让随行的军代表记在了心里,离开学校后,他暗自琢磨着要不要把许将军画圈的地方真挖开看看。
意外的发现与理智的处理
几天后,军代表召集了一批工人来到学校门口的那片区域,带着工具和设备,按着许世友当时画的圈子动工。他们小心翼翼地挖掘,一点点向下推进。最初几天,挖出来的都是普通的黄土和砂砾,但军代表并没有气馁,他继续鼓励大家,告诉他们要有耐心,按照许将军的指示一步步往下挖。
工人们在军代表的指挥下,白天黑夜轮班作业。过了几天,坑已经深入到20米,忽然有工人注意到脚下的土层颜色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黄土,而开始混杂了些黑色的硬质土块。工人们立刻叫来了军代表,他走到坑边,仔细看了看这些黑土块,捡起一块,抹掉表面的泥土一看,发现其中夹杂着些许煤的痕迹。他兴奋地喊道:“有煤!”消息很快传开,周围的工人也感到振奋,甚至有人高声喊着:“许将军说得没错,江南地下真的有煤!”
消息传到许世友那里时,他确实感到惊讶。原本只是为了强调南方也有煤资源,他随口画了个圈,没想到这位军代表竟然当真组织了人去挖,竟然真的挖出了煤样。他一边觉得意外,一边也忍不住带着几分自豪。于是他特地召集了军代表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表示对他们这种实际行动的肯定。
许世友认真听完了军代表的汇报后,冷静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他说,虽然这个挖掘点在地底下确实找到了煤,但这里是学校门口,是教育用地,不能因为资源的发现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他话语坚定地提醒道:“有煤的地方多得很,不一定非得在学校门口挖。”
军代表带人迅速将挖掘的土坑填平,并且采取措施,确保填平的地面不会影响学校的日常使用。许世友趁机进一步说明了江南地区的煤炭开发方向,他说:“江南的煤藏得深,不是一下就能挖到的,需要我们有科学的方法去勘探,挑选合适的地点,才能合理开发。”
许世友还叮嘱相关的干部和工程人员,未来的勘探工作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来进行,不能随便在教育用地或居民区动工。他希望在推动煤矿开发的同时,也能保障群众的生活环境,做到两者兼顾。
参考资料:[1]何立波.名垂军史的一代战将许世友[J].党史博采(上),201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