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决定战国走向的重大战役。就在秦在长平完虐了赵后,秦国就基本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而赵也彻底衰弱,整个战国就没人可与秦相抗衡了。赵输掉了长平之战有好几个原因,不过后人却把赵军的惨败甩锅给了赵括。这赵括是“纸上谈兵”的主角,也是大多数人眼中坑死了45万赵兵的元凶,还有人觉得换李牧去的话可能就要逆袭对手了。
那么问题来了:若让李牧替换赵括,赵军就能赢吗?其实仔细分析下答案就出来了。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为了争夺上党而打了起来,双方几乎投进了自己的全部精锐,其中秦出动了40万兵,赵则派出了45万人。一开始,赵凭着廉颇的死守抵挡住了秦军的猛攻,可后来赵王却用年轻的赵括替换下了老廉颇,这也就导致了赵军迅速吃瘪和45万人几乎全被坑死的恶果。客观来说,赵括的战术真心有点拉垮,毕竟就是他由守变攻才弄得赵兵全军覆没了。
前面提到了,因为赵括主攻才导致了全军的吃瘪,也就是说,赵军死守还有取胜的可能,而李牧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打防守反击战术,这也似乎在暗示:换李牧就可能会赢了。李牧、廉颇、白起、王翦4人并驾齐驱,可说都处于同1个段位。李牧曾在雁门关虐得匈奴不要不要的,后又在肥之战、井陉大战的战役里耍出了通过防守反击而顺利虐了对手的经典战例。如用李牧去抵挡白起,那么还真就有打赢的可能。
不过这里又要仔细扒一扒了,因为就算用李牧替换赵括去打长平之战的话,也不能保证李牧一定取胜。前面已分析过了,单从战术与用兵的角度来看,擅长防反的李牧可赢下长平战,然而这却有2个前提条件:1远在邯郸的赵王不会出昏招,2赵国的后勤可以跟得上补给。赵王为何用赵括替换廉颇呢?无非就是秦用了“无间道”诡计以及廉颇一直死守弄得赵有点耗不起了。
就算李牧换掉了赵括,但若秦继续用“无间道”之计,那么赵王将大概率上当,从而用其他人换掉李牧,而李大战神又来个“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他可能就会直接引来杀身之祸。再者,赵投入了45万人,秦也派出了40万兵,双方的战争拖了3年,前线的粮食消耗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平战打的就是持久战,玩攻防战的话,哪边的后勤能跟上就可取胜。简单来说,长平之战除了考验主帅的战术外,还需要国家的资源能顶得住。
综合来看,单论个人的军事能力,李牧要赢得大战的话问题不大;可若赵王出昏招,或赵国后勤跟不上的话,李牧也玩不转了。
遇上白起之前是名将的遇上白起后都被干掉了,
白起一靠人数优势,二靠反间计,三不讲信用,最讨厌这种人
换巅峰期的李牧都未必有五成把握能赢,更别说当时的李牧。
还防守反击,李牧防守反击靠的是本土作战优势来拖垮秦军后勤,长平之战赵国自己都快撑不下去了才倾国之兵一把梭哈赌国运,李牧来了也不是搞廉颇那一套,廉颇对峙那么久搞得赵国快撑不下去了才被换了,你换李牧来还不是一个鸟样。
长平之战换谁都没用,赵必败,二国军事能力相当,综合国力秦略胜一筹!除非一开始就决战,赵才有胜算,拖着必输啊!
秦国攻,赵国守,秦补给线漫长,胜在后勤持续能力强,赵国补给容易,但持续能力不够,谁胜谁败早已注定。战略上的失败早已注定,靠战术上挽回,难于登天。赵国唯一的战略出路就是合纵!当合纵被破,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我承认赵括是个能打仗的好苗子,初次打仗就能跟军神白起打成这样,能让白起的秦军也是伤亡惨重,可以说是惨胜,白起不出,可以让赵括上,但长平大战后半场,秦国出王炸了,那还有什么好选择的,必出廉颇或是李牧,接下来剧本因该这样,赵王中了“反间计”换下廉颇,赵括挂帅,但实际私下里,赵括没有兵符,兵符在李牧手里,李牧随同赵括也去长平大营,也跟白起一样,前线赵军将领把李牧实际掌握军权的消息传出去,灭九族,严格保密,李牧相比白起有个很大的优势,当时名气远不如白起,但能力极其出色,与白起有的打
秦国对赵大胜用的都是反间计,正面冲突每次秦军都损失惨重。
赵括最坑的不是兵败,他的黑点有两个,一是 第一次突围主帅身死,二是 被敌方实现围歼。这两个低级错误李牧不可能犯,李牧的水平就算是输,也会输得好看。
李牧守雁门。打得匈奴有李牧在不敢南侵。
长平之战李牧那时候才十几岁,没带过兵,你让他来当活靶子还是送人头
没粮食一样输
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面对强敌无奈采取了死守的办法,同秦国打起了消耗战,而且一打就是三年,赵国确实耗不起呀,这样下去要么战败身死,要么耗不住饿死,赵王只有换帅以求能有胜算的机会
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说过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一类的话。包括赵王赵括,包括廉颇蔺相如,包括秦王范睢白起,包括反间计的间谍,包括写史书的作家评价长平的名人。只是现代吃的太饱了,出现一大堆小编这样不懂装懂键盘侠砖家,天天瞎扯赵国缺粮才换帅。
兵家说法。强不强你说了不算,打过才知道,
两下夹攻
李牧来跟白起打,就算赢不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我就说如果穿越你是赵王,你还敢让赵括领乓,你手里只有2个人选,廉颇与李牧,相比而言我最愿意用李牧,不是让赵王中反间计吗?,好,中了反间计了,换下廉颇,换上当时名气不大的李牧,说不定白起就大意了,至少把白起作为诱饵的近5万秦军杀光,然后不追了,白起气昏
长平决胜时秦军前线总动员了的,有大量增兵,不然做不到将赵军彻底围死,最后秦军投入的兵力是多过赵军的。
白起好像没有击败过什么名将吧
纯属放屁,即使李牧赢了,也不过是为六国延寿。
长平之战与孟良崮战役基本一样的,包围后的胜败在于双方后续援兵的多少与能力,谁后援到位谁赢
廉颇说出守三个月能.胜秦。就是三个月内联系李牧三十万雁门重兵压来。两名将对白起。七十万对秦三十万。赵国胜利
赵国的国力只够70万大军一年的粮草
其实没有什么好质疑的输在综合国力,赵国将领差吗?要是后勤跟的上就算廉颇的打法白起能赢,白起出山提的条件是换掉廉颇才能打赢!因为廉颇的防守能力,白起也无能为力打到最后只能退兵!对于赵国来说秦国退兵就是赢了,问题是赵国撑不住到那个时候,
李牧还穿开裆裤吧
[捂嘴巴]
谁遇到白起也是输,白起不在都是名将,白起一在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
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廉颇大概是骑兵将领,实际上长平防守不是专长,李牧破匈奴也是靠骑兵防守反击。廉颇李牧还是赵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秦兵纯战场决胜结果不会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廉颇对战王龁输多胜少,赵括对战王龁几度取胜。廉颇死守实际上就是等死,赵括出击却是在破局,只是赵括不知道对手已经是白起了,知己不知彼以致速败。赵国的失败主因是计划不周密,重视程度不足。战略上只看到上党送上门不要白不要,好像要了就归属赵国,却不想着战国了该怎么护食怎么存身。赵国应该一方面速度占据空仓岭前线摆出攻势,令秦国无法占据险要与赵国对峙,而赵国依托丹水河滩牧马,还可以骑兵突袭(长平之战赵国骑兵去哪里了?);一方面外交要联合东方诸国摆出与秦决死的姿态,切不可与秦和谈;一方面储备粮草物资准备决战;一方面训练士卒轮替前线;一方面组织耕产不误农时。总之,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明白要有全方位的计划措施,形成东西方冷战壁垒,东方诸国才有希望与秦相持。没有这些,即便白起赵括易地而处,国之胜负也是注定了的。面对同仇敌忾的邯郸保卫战,白起同样没有胜算。
战国四大名将中李牧是最色的军事家!李牧善于以弱胜强,防守闪击,致敌人全军覆灭!强大匈奴10万骑兵,被李牧用步兵团灭!这战绩在古代任何人无法相比!如果李牧对白起,那结果就是秦国败,统一天下起码拖延几十年!
廉颇,李牧都被郭开干掉的,郭开堪称名将克星
长平输完快灭国了李牧都有办法反败为胜,势均力敌的时候还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