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的传奇,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所学校选址在昆明翠湖畔,躲过战火,度过了八年平静时光。殊不知由于校舍面积问题,还有300多名师生乘火车辗转来到蒙自,暂时将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落脚在了蒙自南湖畔。
如今南湖公园旁,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旧址依然静静矗立,纪念馆里,“烽火学涯长歌行”记录着西南联大在战火年代的难忘回忆。
馆内史料丰富,以图片文字为主,详细介绍了联大历史、蒙自分校的渊源和贡献、联大的人才培养及精神传承等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红色研学游。
西南联大的成立起自1937年“七七事变”,此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处北平、天津的学子和精英志士不愿在日本铁蹄下沦为亡国奴,纷纷选择南下。
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值暑期,学生和教授们为在开学前赶到长沙,想尽各种办法出逃,为了带上文献等珍贵资料而甘冒生命危险。他们一路颠簸,有的人抵达长沙时已衣衫褴褛,怀里护着的资料却丝毫无损。
然而随着京沪失守,战火很快便危及长沙,师生被迫继续南行,前往昆明,同时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随着师生的到来,昆明这座西南偏远城市迎来了当时诸多重量级大师学者,英才荟萃,群星璀璨。
馆内还原了西南联大的教室模样,黑板上是振奋人心的联大校歌“满江红”——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铿锵有力的词句寄托着莘莘学子的爱国情怀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闻一多先生一路步行随西南联大而来,除了在蒙自居住过近百天外,至被暗杀这8年间都在昆明生活。珍贵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先生在昆明的足迹,《红烛》表达了先生“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高洁情怀。
彼时的昆明虽然比前线安稳,生活、学习条件依然简陋。联大学生所住宿舍狭小逼仄,床上铺的还是稻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依然专心上课,不误读书。
由于学校面积有限,又有滇越铁路连接着昆明和蒙自,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便迁至蒙自设立分校。
蒙自分校办学时间并不长,从1938年4月设立到同年9月迁回昆明不过半年。这半年里,作为中国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也一直居住蒙自,及至迁回昆明时,朱自清亲自将一批批学生送到站台,送上火车,事无巨细地安排,为师为父,让人动容。
在最动荡的年代,最简陋的教室里,这所传奇大学工作着当时我国最负盛名的老师,培育着肩负祖国希望的一代学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都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风雨飘摇的年代,昆明给了联大师生安稳温暖的庇护,也因为有了这一批文化的守护者,这座城市,我们的国家才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