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已破160亿,朋友圈里有人欢呼“国漫崛起”,也有人嘀咕“这钱也太好赚了”。作为一位老影迷,我倒是想泼盆冷水,别急着开香槟,这160亿里既有观众的真情实感,也有资本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具体看法有三,不喜勿喷!
一是当代年轻人正在影院寻找“叛逆庇护所”。当天劫里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暴露了这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996福报、35岁危机、考编大军,现实里的"天劫"可比电影里密集多了。哪吒三头六臂都扛不住的职场PUA,在社畜眼里简直像在演纪录片。那些骂着"剧情老套"的影评人可能没意识到,年轻人花钱买的就是这份叛逆共鸣—毕竟现实里掀桌子要赔违约金,电影院里掉眼泪却不用扣全勤。
二是资本算盘打得比太乙真人还精。不信?你看看片尾字幕里密密麻麻的出品方名单,就知道这不单单是动画电影,也是资本市场的拼盘游戏。从超前半年注册"哪吒元宇宙"商标,到联名螺蛳粉出限定款,资本早把每个泪点都换算成了KPI。连敖丙同款美瞳都能月销10万+,这哪是哪吒闹海,分明是流量经济的海啸。但观众也没觉得自己吃亏,花五十几块买张票既能享受IMAX特效,又能发朋友圈立人设,这届消费者早学会了在情怀和现实间精准卡bug。
三是封神宇宙的AB面。 彩蛋里杨戬的第三只眼刚睁开,微博超话已经建到第58个。这年头做电影就像开盲盒,正片是基础款,热搜是隐藏款。但看着姜子牙在彩蛋里串场,我突然怀念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个没有宇宙的年代。当每个神话人物都要强行组CP,当每部电影都变成超长版预告片,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中国动画从艺术创作转向IP流水线的历史拐点。
走出影院时,听见两个00后讨论:“要是申公豹开直播,肯定比某某还火。”这话让我哑然失笑。在这个万物皆可带货的时代,160亿票房或许不是终点,而是资本游戏的新起点。只是不知道下次天劫来临时,我们的国漫英雄还能不能握紧自己的混天绫,而不是直播间的提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