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说说:前言部分呢,就是想先跟大家提个醒,咱们接下来要聊的内容,可是有点意思的。别急着翻页,先听听我简单说几句,给咱们的话题热热身。
1950年11月的时候,在朝鲜战场上,有那么一档子好玩的事儿。
美国第八集团军的头儿,中将沃克,跟联合国那边的总司令麦克阿瑟说了说战场上的情况。那时候,第八集团军被38万志愿军给团团围住了。可麦克阿瑟愣是不信前线能有那么多志愿军,他让沃克还得挺住,别撤退。
沃克中将火大了,他亲自在前线瞧见了满山都是志愿军,可麦克阿瑟偏偏就是不信。要么是他眼睛不管用了,要么就是麦克阿瑟脑筋转不过来弯。
接着,他气呼呼地对麦克阿瑟说:要是上帝真戴着钢盔上战场,那我才不退呢,可现在看来,咱们只能撤到三所里了!
可能上帝忘了戴他的保护帽,反正战场上没瞧见他身影。挂断电话那一刻,沃克带着第八集团军,慌忙撤退,路上丢这丢那,吃了大亏。没多久,沃克自己在执行任务时,遇到车祸,就这样没了。
但这通电话,却把美军在朝鲜战争里犯的一个大错误给抖搂出来了。啥错误呢?就是美国那些大领导压根儿就没想过中国会掺和进来,更别说大规模派兵了。
现在大家聊起这事儿,都说是因为美国小看了中国。他们觉得中国实力不行,所以断定中国不敢跟他们动手。
确实,美国小看了中国,但如果说他们仅仅因为小看中国,就忽略了中国在边境集结的四十多万大军,那这就不仅仅是小看,简直是愚昧了。
其实,杜鲁门总统那时候是美国的老大,他觉得中国绝对不敢出兵。为啥呢?因为在朝鲜战争打响前,美国就已经布下了三道结结实实的防线,想拦住中国。再加上两个渠道给的错误信息,杜鲁门这才看错了形势。
好吧,咱们来聊聊那3个防护关卡和两个搞错的消息,它们具体是啥呢?
【一、越南,台海,原子弹】
1950年6月25号那天,朝鲜战争打响了。南朝鲜,就是现在的韩国那边,军队一直往后退。美国一看这形势,生怕苏联在朝鲜半岛上站稳脚跟,再多占几个出海口,所以很快就决定要插手进来。
不过,在杜鲁门真正打算插手朝鲜战争前,他得琢磨俩事儿。头一个,苏联那边会有啥反应?再一个,中国会咋整?
那时候,苏联的综合国力比不上美国,它们的大头心思还是放在欧洲那边。从一开始,苏联就摆明了不太想直接卷进朝鲜战争。所以,真正让美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的,就是咱们中国了。
说起来,新中国对美国插手朝鲜内战肯定是持反对态度的。但话说回来,态度这东西,往往会因为双方的实力对比情况而有所改变。
杜鲁门拿新中国没办法,可他仗着自己国家实力硬,就设了三道防线,心想这样就能拦住中国不去朝鲜帮忙了。
这三道重要的安全屏障,就是台海、越南,还有咱们的原子弹。
原子弹这事儿,大家都清楚。二战快结束时,美国往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硬是让日本不得不举手投降。打那以后,原子弹就成了美国手里的一张大牌,动不动就拿出来吓唬那些没核武器的国家,搞核威胁。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原子弹这种大杀器。所以在正式加入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就通过各种渠道,要么公开要么私下地放出狠话,说要是中国敢插手朝鲜那边的事儿,他们可就用原子弹来教训咱们了。
美国挡着中国不让出兵,还有另一个重要地方,那就是台海。朝鲜战争刚一打响,美国军队还没踏上半岛的土地呢,就先派了第七舰队冲进了台湾海峡,直接停在了台湾港口。
第七舰队开进来了,说是给蒋介石那边撑腰,免得朝鲜那边一开打,咱们大陆就把台湾给解放了。但其实呢,这就是明摆着给中国下马威,意思就是说,只要中国敢插手朝鲜的事,美国就帮着蒋介石“打回去”。
最后说说越南那边的事儿,挺复杂的。那时候,法国殖民者正和越南游击队干架呢。在朝鲜战争之前,胡志明找上了咱们,咱们就派了陈赓大将去帮忙。结果,陈赓大将带着越南人,打赢了边界上的那场大战,保住了越南的北边。
所以,当朝鲜战争打响那会儿,越南那边其实也挺乱的。美国悄悄地在南海那边派了军舰和军队,摆出一副要支援法国,攻打越南北部的架势。要是真让这事儿成了,咱们国家的南边边界,可就直愣愣地对着美国的枪口了。
战前,美国杜鲁门政府设下了三道阻挡中国的障碍,他们就确信中国不会轻易出兵,至少不敢大举进军朝鲜。
那么,为啥这三大防护罩一点用都没发挥出来呢?
【二、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打仗这事儿,很多时候胜负就看战略家有没有远见和胆识。战略家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杜鲁门当美国总统那会儿,他的治国本事和长远打算,在那么多美国总统里面,算是挺出色的。他弄的那三道防线,对付一般的对手,就像蒋介石那样的,绝对管用。
说起来挺直接的,朝鲜那边打得再热闹,跟咱们国家隔得远,算是外部的事儿。可台湾和越南边境那边的情况,就直接牵扯到咱们家门口的安全了,对我国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要是为了帮朝鲜开战,把咱们国家的心脏地带暴露在美国的军事威胁之下,这笔买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赔本的。
哎,他碰上的可是个大人物,教员,那可是全世界近现代史上顶尖的战略家之一。
杜鲁门的判断确实有其道理,对于新中国而言,实现祖国的统一无疑比参与朝鲜的战争更为重要。所以,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毛主席实际上并不支持朝鲜匆忙发起统一战争。原因在于,当时我国的主要目标,还是放在收复台湾上。
宋时轮带领的第九兵团,当时就在南方安营扎寨,专门为了这事儿提前准备好。
但当朝鲜战争突然打响,特别是看到美国在越南、台海、朝鲜这三个地方的动作相互呼应,伟人马上就明白了,美国这是想靠着他们强大的海军,把咱们大陆给困死在海边。
要是放任这事继续发展,那以后中国可就甭想出头了。说白了,中美之间的冲突,基本上是躲不掉了。咱们能做的,不是选打不打,而是挑哪个地方打。就像那句话说的,“狠狠出一拳,免得总挨揍”。
要是战争真的躲不掉,那对我们来说,在朝鲜开打,可比在台湾海峡打要强多了。毕竟那时候咱们的海军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陆军倒是挺强的。而且,朝鲜战场上美国已经卷进来了,苏联老大哥也希望我们能伸手帮朝鲜一把,免得他们被美国给“堵在家门口”。
那会儿咱们去“挺”苏联一把,等仗打完了,再找苏联帮忙时,腰杆儿自然就硬气多了。所以,后来才有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去打仗这事儿。
从这次教员和杜鲁门之间远程交锋的情形分析,杜鲁门的布局虽算不上出奇制胜,但也稳稳当当,在合格标准之上。他失误的地方在于,用看待一般政治家的视角去衡量教员了。
杜鲁门觉得,那时候美国实力强,中国相对弱。所以美国要是采取这种进攻的策略,那中国就得把重点放在防守上。
没想到教员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直接采取了以进攻代替防守的策略。志愿军要是不动还好,一动起来那就是全力以赴。几十万的战士们不顾天寒地冻,爬在冰上,躺在雪里,豁出一切,结果反而把美国给牵制住了。这样一来,美国只能从别的地方抽调兵力到朝鲜,自然也就没多余的力量在台海和南海捣乱了。
【三、战术上的两个误判】
肯定的是,杜鲁门不仅在整体策略上远不及伟人,而且他始终不相信中国会派兵,这主要是因为他犯了两个战术判断上的错误。
这两个战略上的失误,首要原因是麦克阿瑟提供的信息有误。其次呢,就是受到了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1950年10月,就在志愿军快要去朝鲜的那几天前,咱们中国通过多种方式,明确告诉美国,要是联合国军胆敢跨过三八线,中国是绝对不会撒手不管的。
杜鲁门心里其实挺犯嘀咕的。他怕国内的那些政客们,因为老一套的政治想法,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就特意把前线指挥的麦克阿瑟找来,直接问问他,对中国出兵朝鲜这事儿怎么看。
麦克阿瑟这家伙,一开始是美国在菲律宾那头带兵的头儿,后来升官了,成了南太平洋军队的大当家。再后来,他被调到朝鲜那边,去领导联合国军打仗。
他打仗主要是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对手是日本。那时候,日本已经快走下坡路了,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所以麦克阿瑟打的仗,都挺顺利的。
在殖民地当“老大”当久了,加上一直享受着压倒性的优势,打胜仗打得顺风顺水,麦克阿瑟自然而然就看不上亚洲的军队了,骄傲得不行。而且他还是美国军方的头面人物,军方嘛,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能捞到好处,说话才有分量。所以,他骨子里头就热爱战争。
这些一连串的情况凑在一起,让麦克阿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他跟杜鲁门说,中国军队跟美国比起来,实力差远了,所以很可能不会出兵。就算真出兵了,也就只有原先在沈阳那五六万军队能动弹,进朝鲜而已。
这些人进了朝鲜,就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找中国茬的机会。
反正,麦克阿瑟一顿猛吹后,杜鲁门心里虽然有点嘀咕,但还是被带跑偏了,误以为中国要么不出兵,要么也就出个几万人的小部队。
另外,让杜鲁门做出那个错误决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美国政治环境。大概在1950年前后,冷战的火药味越来越重,不少人觉得,美国和苏联之间大战一触即发。
在那个政治气氛紧绷的年代,批评苏联在美国成了“主流声音”。你要是敢在美国的媒体或政坛上,发表说苏联或者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看法,那简直就像是把种子撒在石头上,根本没法生根发芽。
那时候,如果有人大胆地说中国有可能会加入战争,劝美国别轻易跨过38线,那他立马就得被人说成是对社会主义那边儿“妥协让步”,是“胆小怕事”。这么看来,不是杜鲁门真的觉得中国不会出兵,而是他没办法不这么想。
直到彻底战败,杜鲁门这才恍然大悟。他卸任以后,有记者追问,问他是否对解除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指挥官的职务感到遗憾。
杜鲁门答道:要说我真觉得遗憾的,那就是没早点把他打发走。
很明显,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盲目自信和不谨慎行为感到不满,因为这让他误以为中国不会出兵。他对麦克阿瑟的这种误判感到有些恼火。
【四、结语】
大国间的较量,向来靠的是真本事,很少能钻空子,也几乎不可能有那种百分之百的战略看错。
拿抗美援朝这事儿来说吧,当时大家都没料到,美国居然会被咱们这个刚建立、啥都没有的新中国给震住了。咱们竟然敢直接跟他们对上,也正是因此,他们才跨过了三八线。
其实吧,美国并不是没想过中国可能会出兵,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为了阻拦中国,精心布置的三道防线,压根就没让中国退缩。
这两个观点最终结果一样,但中间的路子可大不一样。一个说法是,抗美援朝能赢,全靠碰上好运气,还有美国自己犯了个大错。可另一个观点却说,那哪是什么“大错”啊,简直就是实实在在的“被打败”了。
所有的荣耀和丰功伟绩,都得感谢那些了不起的人,就是那些勇敢的志愿军战士。他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不顾一切的勇气,硬是把强大的敌人给打败了。这可不是因为敌人自己犯了错,我们才侥幸取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