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位老人在众人陪同下抵达山西某小山村。
他热泪盈眶,深情凝视着这片熟悉的土地。
他8岁时被日本人带走,四十余载后成为千万富翁,但回乡发现,一切已物是人非。
老人是何身份?能否在小村寻回亲人?日军当初为何掳走他?
探究此事,需追溯至惨烈的抗日战争。
【命途多舛的童年生活】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扩展至山西。晋绥军面对战争压力,准备不足。
尽管频繁更换将领且有八路军支援,战事仍不利。1937年11月,历经忻口会战,历史名城太原沦陷。
山西军阀阎锡山失太原后,退守晋南,疯狂搜刮民财,同时采取极端手段扩充兵力。
晋绥军招兵实行野蛮的“抓壮丁”政策,时而三丁抽一,时而五丁抽二。
许多家庭因征兵命令而四分五裂,成员散落各处。
在运城一小村,有户人家全靠父亲工作维持生计。1939年前后,这家主心骨突然离家参军。
他可能自愿参战,亦有可能被强制征兵。不论原因,一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丈夫离家后,这家人陷入困境。女主人迫于无奈,将幼女送走。女孩痛哭不舍,却别无选择。为确保家人生计,女主人只能忍痛作出此决定。
然而,家境贫寒并未因一人离去而改善。无奈之下,女主人携子另嫁,以求生计。
她为确保儿子健康成长,与男方订立协议,要求他承诺送儿子上学。男方为迎娶她,应允了这一条件。
女人携子搬入新家后,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男子为子取名俊明,待之尚好。然而,这段好日子转瞬即逝。
男子违背送俊明上学的承诺,且染上赌博。不久后,为逃避债务,他悄然失踪。
俊明与母亲再次陷入困境,不久后,因债务问题,房子被债主收回,两人无家可归,只能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
两人在旅途中谋生,至运城附近偶遇国民革命军第27军。该军成立于1938年,曾负责河南洛阳、陕西大荔等地的防务。
1939年夏,他们自壶关入晋,参与当年冬攻势,并遵蒋介石令袭击八路军。1941年,参与晋南会战,嗣后在太行山区域进行休整。
当年,食物匮乏,民众难得饱餐,军官生活相对优渥。俊明母亲多方努力,最终为儿子寻得一位姓郭的中尉,以改善生活。
她恳请郭中尉接纳俊明为养子,自己已无力抚养。俊明七八岁大,却因重度营养不良,显得比同龄孩子更加消瘦。
然而,流离失所的经历使他早熟,擅长取悦他人。凭借自身聪慧,他轻易赢得了郭中尉的喜爱。
两人完成收养手续后,俊明成为郭中尉养子。他与生母不得不含泪告别。
郭中尉善待俊明,供其衣食并让其上学。俊明随养父开启新生活,就读于附近小学,成绩优异,还担任了班长。
他负责吹响一枚哨子,用以指示上下课,哨音由他掌控。这使俊明感到自己仿佛扮演着“大人物”的角色。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并未延续太久。
【意外获救】
1943年5月,27军军长刘进遭师长庞炳勋与著名东陵大盗孙殿英裹挟欲降日,刘进拒降,独自逃归。
然而,部队陷入混乱。日军趁机猛攻,27军不敌,撤离太行山区,退至黄河南岸济源地区。作为郭中尉养子的俊明,也随之部队转移。
行军途中,27军突遇大雨,武器尽湿。此时与日军不期而遇,遭其猛攻,部队溃散,郭中尉下落不明。此役后,俊明沦为日军小俘虏。
《日内瓦公约》规定国家应保障战俘生命安全,但在中国,日本军队无视此规定,不遵守国际惯例,肆意虐待中国战俘。
战后,极少有人能从日军战俘营生还。日军视中国战俘为奴隶,迫使他们不停劳作。一旦有俘虏反抗,日军便会立即残酷处决。
当时被俘的27军士兵同样遭殃,日军强迫他们至一山坳,周围山头已布署机关枪。
显然,战俘们处境危急。在俊明惊恐颤抖之际,一只手猛地抓住他衣领,将他拽出战俘行列。
俊明颇为幸运,获救于一名日本军官。
但日军真的会出于善意,去援助一名中国孩童吗?
日军良心发现确有缘由。
【虎口脱险,重获新生】
救俊明的日本军官是中队长高桥。他参军时,家中有一瘦弱弟弟,与俊明相似。其弟后在淞沪会战中牺牲。
看到俊明,他本能想起弟弟,心中善念被激发。因此,他决定救下俊明,带他一同离开。
因此,军国主义在日本人心中埋下恶种,却未能完全泯灭良知。基于此,俊明开始随日军四处行动。
他被俘时因光头被日军称为“光少年”,久之,“光”成其姓,得名光俊明,符合日人命名习,致不知情者误以为其为日本孩童。
1945年,俊明所在军队被派往越南西贡,日军在盟军打击下惨败。日本投降后,该部队士兵沦为战俘。
光俊明再次不明所以地进入战俘营,这是他第二次。在日军军营期间,他展现出聪明伶俐的特质,因此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日本军医加地正隆提出收养光俊明,盟军本无照顾之意,遂应允。随后,光俊明随日本养父归国,与祖国和母亲渐行渐远。
【异国他乡,茁壮成长】
抵达日本,俊明随养父定居熊本市,开始新生活。
他现年11岁,历经人生困苦,心智超乎同龄孩童,因此深得养父喜爱。
他的养父深恶痛绝战争,战场上目睹众多流离失所与伤残,基于医生本能,断定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是错误的。
为补偿过错,他对光俊明格外关照,提供优越生活,并资助其上学。
光俊明为摆脱不稳定生活,在校勤奋学习,成绩卓越。最终,他成功考入日本大学,成为一名学生。
1959年毕业后,光俊明入职一家外贸公司。期间,他与日本女子范子相爱并结婚。他们育有一子两女,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1986年,日本经济迈入高速发展阶段,机遇众多。在此背景下,光俊明借助岳父的支持,成功创立了一家外贸公司。
他凭借卓越能力使公司迅速步入正轨,从异国穷小子蜕变为日本知名商业奇才,资产达千万,成为日本几大财团之下颇具实力的人物。
【思母心切,重回故里,报效祖国】
此时,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时期,与日本的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这些因素促使光俊明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
分别四十余载,他对母亲的思念未曾间断,常在梦中呼喊“妈妈”,声音痛彻心扉。他深知,身为中国人,血脉与根皆在中国。
光俊明后向驻日中国机构申请回乡寻亲,告知外交负责人:目前生活安好,但深切思念在中国的母亲与妹妹。
1986年10月,经外交部和山西省外办批准,光俊明与其养父加地正隆返回中国山西省运城市。
中国为亚洲战场受害最深重国家,日军导致中国财产损失巨大,更令无数民众在战争中家庭破碎,流离失所。
这种精神伤害无法治愈,令中国人铭记。光俊明虽遇非残暴日军,但仍受锥心刺骨之害,难以忘怀。
光俊明重返故乡,却发现岁月变迁,家乡已大不同。昔日熟识他们一家的邻里,如今大多已不在,令人感慨万分。
光俊明欲寻亲却无线索,深感绝望。但念及血浓于水的亲情,他坚持不放弃。
他留下联系方式给当地政府,盼获家人消息即告。随后,他踏上全国寻亲之旅。
光俊明的故事因反映抗战时期普遍性而受重视,政府要求媒体报道以助其寻亲。虽经广泛宣传后有多人认亲,但均身份不符。
此外,日本对光俊明之事极为重视,派遣摄制组随行记录。他们渐生计划,欲将此事件制作为一部纪录片。
为拓展素材,他们采访了光俊明,请其将记忆成文并绘制地图,还访问了多位参与济源战役的日本老兵,从不同角度记录当年的战争史实。
这部纪录片被命名为《遥远的妈妈》,一旦光俊明的寻亲之旅有了结果,该纪录片便有望取得巨大成功。
经多方努力,光俊明在运城一小村寻得一位经历与母亲酷似之人。然而,深入交谈后,光俊明仍旧满怀失望离开。
此时,他深谙山西战争之苦,明白寻亲无果乃常理。因此,他的重心由寻母妹转为推动中日友好。
事实上,光俊明的养父加地正隆已先行着手进行相关工作。
自1992年起,他担任熊本市马拉松协会会长,并每年拨款在桂林举办中日老年人马拉松赛,旨在增进两国的民间交流与友谊。
访问中他承诺,生命不息,赛事不止。光俊明根植中国,受养父和平理念影响,毅然担起促进中日友好的重任。
他历经抗日战争,旅居海外数十年,深知和平珍贵。因此,他决定拨出部分资金,助力家乡经济发展,让更多中国人接受优质教育。
他此想法获当地政府鼎力支持,经他建设,家乡日益美化,现代化进程加快。
听着校园内孩子们响亮的读书声,他心生欣慰。尽管多年未亲近,中国作为他的祖国,他仍期盼祖国日益强盛。
光俊明著书《七岁的俘虏,一个中国少年的“战争与和平”》,述说个人经历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并警示世人战争的残酷。
光俊明后来在日本生活顺遂,但他常感叹:战争何其残酷无情!他衷心祈愿,此类灾难永不重现。
中华民族勤劳且热爱和平,深知战争苦难。我们期盼战争永绝,但和平非乞求所得。
当今世界犹如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唯有自强方能实现渴望的和平。幻想以退让换和平,光明终将黯淡,悲剧或将重演。
【参考资料:】
林卫国著作《流落日本的山西孤儿》,聚焦于孤儿光俊明的经历,详细记述了他在日本的流浪生涯,保持了原文中心思想,用词精准,逻辑清晰。
百科词条“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介绍该军的编制沿革、参与战役及重要指挥官等信息,内容详尽,逻辑清晰,为研究该军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