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俱兴,内外交困,是周总理以他非凡的智慧,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大门。
1.外交之路的起步周恩来,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前半生,他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戎马倥偬;后半生,他为了新中国的崛起殚精竭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周恩来51岁,这时的他被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由于新中国刚刚诞生,此时还不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又走上了中国外交部长的位置,开始了他长达26年的国际外交之路。
为了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巩固得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在周总理的主导下与苏联建立了中苏友好同盟的关系,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苏联的承认。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则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
比如新中国成立之时,围绕新中国的印度支那战争,朝鲜战争,美国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的行为,背后或明或暗,都有美国的影子出没。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达到从政治上孤立新中国,经济上封锁新中国,军事上包围新中国的局面。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周总理开启了他艰难的外交之路。
为了与美国进行有效沟通,周总理把目光投向了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当时中国和美国沟通的桥梁。
周总理多次通过巴基斯坦向美国发出抗议,希望美国停止在新中国周边的军事行动。
然而,这些抗议都不被美国所理睬。
为了明确自己的外交态度,新中国以出兵朝鲜的方式,回击了美国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而在越南的反殖民统治的战争中,中国始终站在越南人民的立场上,支持着越南的民族独立。
在台湾问题上,当时的国家外交宣言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底线,奉行的是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
所以,在国家成立之初,在这些关乎国家根本的原则问题上,以周总理为代表的国家外交部,始终坚持国家领土主权不容侵犯的原则,以强硬的态度回击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挑衅。直至在朝鲜战场上战胜了强大的美国,震动了当时的整个国际社会。
2、两次国际会议的世界舞台外交如果说朝鲜战争是以军事斗争的方式让新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初次亮相。那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无疑是从政治上让全世界认识和接受新中国的两次重大会议。
1954年,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外交代表团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是国际社会想通过调停手段用来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
在日内瓦会议中,周总理据理力争,更是不停在美,苏,英,法、越南、老挝、柬埔寨之间奔波调停,最终使交战双方分别达成了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这是新中国在成立之后,首次以大国身份来影响国际关系的划时代会议。
其中,周总理所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了与会大多数国家代表的认可。
而关于万隆会议,这是一次只有亚非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这也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国际性会议。
虽然万隆会议的召开只有仅仅七天的时间,但是在面对其他国家攻击和诋毁共产主义国家时,周总理明确指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一直践行着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只为寻求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
后来,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使亚非各国之间迎来了团结与和平。也正是由于亚非拉各国之间的团结,让当时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改变。
而能实现这一重大改变,中国这个共产主义国家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3、与世界各国的建交新中国建立之初,在获得苏联的承认之后,中国寻求国际认可的道路就一直没有停歇,而这条路也是作为外交部长周总理所必须要走的路。
由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坚持对朝鲜的帮助,让中国和朝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在中法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在外交方面始终站在越南的民族独立立场上,并且周恩来在生平的半个多世纪里和与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情。
而在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冲突里,周恩来也以期望和平,拒绝战争的态度与印度政府达成了和解。
六十年代的中缅边界问题上,周总理在外交上秉持着友好的协商态度,合理的解决。
在中英问题上,当蒙哥马利问到周恩来,中国在强大之后会不会走上扩张的道路时,周总理告诉他,和平、建设和发展是当前中国的第一要务,中英两国之间,过去虽有战争,但是应该面向未来。
最后,回到与美国的问题上,在周恩来以及中国外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71年迎来了没有与中国交往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访华,而又在1972年迎来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
当周恩来的手和尼克松的手握在一起时,标志着这两个曾经不太友好的两个国家走向和解。
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昭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外交格局。
从此之后,中国走上了一条融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