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疾控发布了一篇由张勇主任为通讯作者发布的论文(下图),重点提到了通过柯萨奇A6型(CV-A6)的「VP1结构蛋白」(记住这个词)序列分析发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但结论就是一个:
CV-A6监测待改善(存在更多未检测到的样本,下图D),存在「暴发」风险。
那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应该如何理解这个结论呢?
其实,一般公众本身不需要过度关注这个信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目的是结合现阶段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的流行趋势,重点关注「重症占比高」且「非疫苗覆盖病原体」的潜在威胁。
要知道,2008年我国安徽阜阳最先报道了由肠道病毒71型(EV-A71)引起的暴发(下图,最初被形容为「神秘病毒」),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仅阜阳市就出现数千名儿童因此住院,20多名儿童死亡,且前期的几个病例诊断都不是「重症手足口病」而是「肺部感染」。
为什么长期存在且导致一种危害程度低的自限性疾病(手足口病)的病原体(EV-A71)画风突变,导致一个地市如此多儿童患病、入院、甚至重症和死亡?甚至还推动了国家把手足口病纳入到「法定报告传染病」?
其原因也是因为当年的「监测不足」有关。
在国内EV-A71导致的疫情暴发后,通过测序发现,由于一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VP1-145)可能与导致EV-A71神经毒力与高致病性提高有关,形成了一个带有VP1-145Q/G的新EV-A71 C4a亚型。
还是「VP1结构蛋白」的突变,导致病原体引发的疾病严重性升高。
如果当时能够提前监测到,甚至能够未雨绸缪地启动针对C4a亚型的疫苗研发(后来发现现在的EV-A71疫苗都能对其他亚型交叉保护),那么或许能够提前找到方法降低突变病毒导致的重症和死亡,让更少的孩子免于后遗症和死亡风险。
当年我写过一个故事,一个感染了EV-A71后罹患重症手足口病的婴儿出现「脑干脑炎」,尽管接受治疗后活了下来但由于「呼吸麻痹」(无法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家长在坚持1年的治疗后实在无力继续支撑,最终选择放弃治疗,孩子由于无法自主呼吸最后死亡。
当然,在EV-A71疫苗(就是俗称的「手足口疫苗」)获批上市后,我国的EV-A71所致重症手足口病数量和占比迅速下降(下图),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手足口病死亡数也在逐渐减少,因此总体而言在有了EV-A71疫苗后,儿童因感染肠道病毒死亡的风险已经大幅降低。
然后通过监测发现,2019年以后分离的CV-A6序列与以往分离株序列的进化距离「明显增大」,就像曾经的EV-A71一样可能从理论上存在潜在暴发风险,因此值得加强监测。
持续进行病原学监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原谱变化,提前为防病做好准备(包括预警、加强监测、开发药物、进行干预等);而对于一般公众而言「看看就好」,其他就是做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让适龄儿童接种EV-A71疫苗(毕竟EV-A71相关重症手足口病的下降与EV-A71疫苗接种密切相关,近期研究发现,两剂疫苗接种后对EV-A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保护效果高达100%)。
也就是说:EV71疫苗安全、有效,仍然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具有很高价值。最后说下,目前有多个企业披露了覆盖CV-A6的多价疫苗研发(下图),但均处于临床前阶段,目前仍然仅有单价的EV-A71疫苗可用。所以还是那句话:have what biu what, moon fast moon good.
愿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