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政局见证的“爱情操作系统”崩溃实录 】
记得前些年小编去民政局办事,看着前后好几对五十来岁中老年夫妻在那拍照办手续,仔细关注才发现是在登记离婚,看着他们全程平淡、“和谐”地完成任务走了,一个偏远小县城,本该白头偕老的年龄,这如此“新潮”的一幕使我内心被触动的久久无法平静。大家热闹吃着陈晓和陈妍希离婚瓜的时候,殊不知这个吃瓜其实早已深入我们身边,从娱乐圈刮起的快餐式婚姻已经蔓延至此。
据民政部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离婚了高达48.2%,尽管我们也在努力挽救每一段婚姻,但现实是离婚变得比卸载APP更便捷,爱情变得比如今互联网更新换代还迅速,我们是否正在批量生产“数字游牧式婚姻”?
【奶奶的“车马很慢”式爱情与我们这一代“能过过不能过就离”的口头禅式婚姻 】
小时候经常听奶奶给小编念叨她老人家的过去:13岁嫁给爷爷,早早背上了婚姻的枷锁,在那个吃饱饭都难的年代苦苦支撑养活6个子女,早期爷爷又喜欢到处闯荡行医、交朋友,后期生病又走的早...听着她老人家絮絮叨叨的说着这一辈子受尽苦难的婚姻,语气却是很醇厚,眼神里满是怀恋和追忆,听不出一点抱怨和厌恶,看不到一点后悔与不甘,或许这就是老一辈“以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的如老酒般甘醇的婚姻。
相比之下,几个表哥家里天天吵架,整天互相埋怨指责,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就能给婚姻掀起巨大波澜,动动一点矛盾就是“能过过,不能过就离”,爱情就这样早早埋入坟墓,婚姻过着过着就真轻易地死去了,就像以前奶奶这一辈老人经常埋怨我们的话语:“现在的年轻人,好好的物件稍微有点磕碰就扔了,哪像过去物件破了总想着修。”当我们习惯了快餐式婚姻的即时刺激,是否也失去了经过时间酝酿的“老式”爱情的醇香浓厚?这种代际断裂在社交媒体上具象化为姥姥不理解的话题:老一辈困惑于“云离婚”的虚无,年轻人嘲讽“包浆爱情”的笨拙,而婚姻的“订阅制时代”:从终身会员到按需付费。
【解构与重构:快餐婚姻的双面镜像】
对于当今社会快餐婚姻的状况是多方面原因的:
从积极角度来说是个体觉醒。离婚自由本身确实是社会更加人性化的标志,它消除了自古以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枷锁,也避免了女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式的悲剧,是对个体价值的捍卫和解放,实实在在地破除了封建残余的婚姻观念。
从消极角度来看这又是契约精神的系统性崩塌,是过度自由带来的放纵和轻浮。原因便是各媒体平台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席卷的"婚姻本质"解说鸡汤、课程等冲击之下,思想过度解放,快餐式的婚姻的浅层刺激,不需要太多的付出与投入,没有传统婚姻沉重责任的纷扰,婚姻异化为可计算的风险模型,选择更多的是衡量其本身包含的功利和快感,更危险的滑坡在于:年轻人开始用"沉没成本谬误"来解构婚姻责任——"及时止损是智慧"的功利主义,正在消解"共同成长"的耐心。
心理学中的"冰淇淋效应"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代人获得即时满足的阈值被无限拉低后,这也是人们现在普遍会本能抗拒需要长期投入的情感维系。可笑的是,根据新闻统计因"伴侣不愿配合拍抖音情侣日常"而闹离婚的案例三年增长300%;某一个实验室研究发现,频繁发布情侣日常的夫妻,离婚概率比对照组高47%。“表演性亲密”的悖论在于:越追求完美人设,越失去真实连接的勇气。
重建契约:在流动时代锚定永恒价值
婚姻的美好在于缘分将两个独立的个体编织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温暖结界。那些深夜为生病孩子轮流值守、一起偿为还房贷、面对父母离世时的脆弱时刻的相互扶持,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互相关怀,那些侍花弄草、闲庭漫步的诗意陪伴,以及那些向着白头偕老而一路历经的风雨最终都会在岁月里结晶成比钻石更坚固的生命琥珀。这不是浪漫童话,而是平凡人类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书写的史诗,平凡而又非凡。
婚姻的本质从来不是完美适配的静态平衡,而是两个不完美个体缔结的动态盟约。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的"合卺礼"壁画中,新婚夫妇共饮一瓢酒意味着共担生命苦乐,这种东方智慧与西方"for better, for worse"的誓言形成跨时空共鸣。正如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真正的爱情是违背本能的深思熟虑。"在5G时代的浮躁之下,当一个个明星离婚的瓜田逐渐冷却,我们需要真正思考的是:我们要期望向往的婚姻是什么,婚姻带给我们的到底是浅层的即时刺激和计算利害的生存策略,还是历经岁月而愈久弥香的感动和相信永恒的爱的能力?
各位读者又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意义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