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电池:储能新势力,开启能源变革新征程

尔琴说国际 2025-03-27 08:14:37
液流电池:储能赛道的 “潜力新星”

在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迅速攀升。然而,这些新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波动性等问题,就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 “孩子”,时而精力充沛(发电量大),时而无精打采(发电量小) ,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让这些新能源 “乖乖听话”,储能技术应运而生,它就像是一个可靠的 “管家”,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发电不足时释放储存的电能,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与可靠。

在众多储能技术中,液流电池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储能赛道上备受瞩目的 “潜力新星”。它就像一位低调却实力强劲的选手,逐渐在储能领域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目光。

一、液流电池:工作原理大揭秘

液流电池,又称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它的工作原理,我们不妨将其类比为抽水蓄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的运作过程就像是一场巧妙的 “水的旅行”。在用电低谷期,就好比一个精力充沛却无处释放的孩子,电网有着多余的电能。这时,抽水蓄能电站就启动抽水模式,利用这些多余的电能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把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就像把零花钱存进储蓄罐。而在用电高峰期,大家都急需用电,上水库的水就顺势而下,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将势能重新转化为电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这就如同从储蓄罐里拿出钱来花。

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主要由电堆单元、电解液、电解液存储供给单元以及管理控制单元等部分构成 。在液流电池中,电解液就像是抽水蓄能电站里的水,是储存能量的关键。当液流电池充电时,外部电源提供电能,正负极电解液中的活性物质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正极的钒离子会失去电子,价态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负极的钒离子则得到电子,价态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这个过程就像是给 “储蓄罐”(电解液)储存能量,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而当电池放电时,过程则相反,电解液中的活性物质再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为用电设备供电,就如同从 “储蓄罐” 中取出能量来使用。

液流电池的种类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全钒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等 。不同种类的液流电池,其电解液的成分和特性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全钒液流电池由于其能量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大规模储能领域表现出色,常被用于风电场、光伏电站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中,帮助储存多余的电能,平滑发电曲线;锌溴液流电池则以其成本较低的优势,在分布式储能和用户侧储能等领域崭露头角,为家庭、小型商业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

二、液流电池的当下局势(一)崭露头角: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液流电池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如同初升的朝阳,光芒愈发耀眼。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 发布的报告,2021 年全球液流电池市场规模为 2.14 亿美元,预计到 2026 年将增至 4.89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 。而据头豹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8 - 2021 年,液流电池的历史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5.2%,2022 年市场规模达 10.6 亿元,预计 2027 年将达到 248.9 亿元,2022 - 2027 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或达到 87.9%。在中国,全钒液流电池市场发展尤为迅猛,2022 年市场规模约 11.8 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 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 28.2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增至 81.7 亿元,2021 - 2025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163.3%。

政策支持和新能源发展需求是推动液流电池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政策方面,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利好政策,为液流电池的发展保驾护航。我国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实现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 ;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二)百花齐放:技术突破多点开花

在技术研发方面,液流电池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多点开花,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其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在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部件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电极材料方面,科研人员通过纳米技术,显著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例如,采用碳纳米管增强的电极材料,其导电率提高至 5000S/cm,电池性能得到大幅改善 。这就好比为电池安装了一条 “高速信息通道”,让电子能够更快速、顺畅地传输,从而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电解液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的储能介质,是其核心材料之一,其成本占电池总成本的 50% 以上。经过十余年攻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齐涛和研究员王丽娜团队在钒电解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萃取法短流程低成本制备钒电解液新技术。基于该技术建设的产能 1500 立方米 / 年钒电解液示范线已连续稳定运行 3 个月 。该技术为全钒液流电池高纯度关键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将有力增强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在大规模储能中的竞争优势。此外,友立储能与蓝晓科技共同研发的超短流程制备钒电解液工艺也实现了新的路径突破,新工艺将充分发挥我国页岩钒矿的储量优势,颠覆性降低页岩钒制备电解液的最终成本,使钒电解液的制备成本出现颠覆性的降低,进而凸显钒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市场中的性价比优势。

在隔膜方面,对隔膜材料的选择与改进也在不断进行。聚合物膜、无机膜、复合膜等多种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通过改进隔膜结构设计,如采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网状结构等,提高了隔膜的透气性、水合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这些改进使得隔膜能够更好地阻挡正负极电解液的混合,同时允许离子快速通过,就像一个精准的 “筛子”,保障电池的高效稳定运行。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液流电池的成本,还提高了其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性能,使其在储能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三)群雄逐鹿:企业布局热情高涨

液流电池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一时间,储能领域可谓是群雄逐鹿,热闹非凡。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也将目光投向了液流电池领域,积极开展相关研发和业务布局。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凭借其在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在液流电池领域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虽然目前关于宁德时代液流电池的具体产品和应用案例尚未大规模公开,但以其在电池行业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一旦发力液流电池市场,必将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有望推动液流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比亚迪同样在储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布局,其业务涵盖了多种储能技术。在液流电池方面,比亚迪充分利用自身在电池材料研发、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比亚迪的液流电池产品可能会在其现有的储能业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于电网侧储能、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多个领域,为其储能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除了这些行业巨头,还有许多专注于液流电池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也在迅速崛起。例如,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其产品在国内外多个储能项目中得到应用;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液流电池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建成多个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 。

三、液流电池的未来蓝图(一)乘风破浪: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在未来,液流电池的市场需求有望呈现出乘风破浪之势,持续攀升。从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将持续大幅提升。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4500GW 以上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使得储能成为其大规模并网的关键支撑。液流电池凭借其长时储能、安全稳定等优势,将在可再生能源并网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也为液流电池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分布式能源系统靠近用户端,具有灵活、高效等特点,正逐渐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液流电池可以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相结合,实现电能的存储和稳定输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满足用户对电力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电网覆盖薄弱的区域,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能够为分布式能源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其市场需求将随着分布式能源的普及而不断增长。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虽然目前电动汽车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但液流电池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也具有独特的应用潜力。例如,在电动巴士、物流车等大型商用车领域,液流电池的长寿命、高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可行的储能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液流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逐步扩大。

(二)精益求精:技术创新永不止步

技术创新是液流电池实现大规模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液流电池在技术创新方面将不断精益求精,永不止步。

提高能量密度是液流电池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能量密度的提升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或重量下,液流电池能够储存更多的电能,从而提高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科研人员将通过研发新型电极材料、优化电解液配方和改进电池结构设计等手段,来提高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例如,探索新型的纳米材料、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以增加电极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反应活性;研究开发高浓度、高稳定性的电解液,提高电解液的能量储存能力;设计更加紧凑、高效的电池结构,减少电池内部的能量损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

降低成本也是液流电池技术创新的关键目标。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液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液流电池的成本将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材料方面,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电极材料、隔膜材料和电解液,减少对稀有、昂贵材料的依赖;优化材料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生产效率,降低材料生产成本 。在电池制造工艺方面,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和物料损耗,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液流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减少电池的维护和更换成本,也间接降低了其使用成本。

提升循环寿命同样至关重要。循环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液流电池能够在更长时间内稳定运行,减少电池更换次数,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将致力于研发新型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提高其抗腐蚀、抗氧化性能,减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损耗;优化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策略,避免过充、过放等对电池寿命造成损害的情况发生;研究开发电池健康监测和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

这些技术创新对于液流电池的应用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量密度的提高将使液流电池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成本的降低将使液流电池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加速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进程;循环寿命的提升将提高液流电池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强用户对其的信任度,进一步推动其市场普及 。

(三)合纵连横:产业协同大势所趋

在未来,液流电池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出合纵连横的态势,产业协同成为大势所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推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市场拓展,对于液流电池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中游的电池制造商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原材料供应商能够为电池制造商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保障电池生产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全钒液流电池中,钒电解液是关键原材料,其质量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生产进度。通过加强合作,原材料供应商可以根据电池制造商的需求,优化原材料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性能,降低原材料成本 。电池制造商则可以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研发新型原材料,推动原材料技术的创新,为电池性能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

中游的电池制造商与下游的系统集成商和应用企业之间也需要紧密合作。系统集成商能够将液流电池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形成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应用企业则直接将储能解决方案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推动液流电池的市场应用。电池制造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优化电池设计和性能,提高电池与其他设备的兼容性和协同工作能力。与应用企业合作,能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

建立产业联盟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产业联盟可以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等工作。在技术研发方面,产业联盟可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克液流电池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技术研发效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在标准制定方面,产业联盟可以组织各方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液流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推广方面,产业联盟可以通过举办行业展会、技术研讨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加强液流电池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市场认知度和认可度,拓展市场空间 。

四、液流电池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一)荆棘之路:面临的挑战

尽管液流电池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像在荆棘之路上前行,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成本较高是液流电池面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液流电池的初始投资成本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其成本主要由电堆、电解液和外围设备三部分构成,其中电堆成本占比约 35%,电解液成本占比约 40%,外围设备成本占比约 25% 。电堆中的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电极材料等,由于技术要求高,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质子交换膜作为电堆中隔离正负极电解液、传导离子的关键部件,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在电堆成本中占比较大。电解液中的钒原料价格也相对较高,进一步增加了液流电池的成本 。

能量密度较低也是液流电池的一个短板。与锂离子电池等其他储能技术相比,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或重量下,液流电池能够储存的电能较少 。对于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电动汽车等,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满足需求,限制了其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拓展。能量密度低还可能导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占地面积较大,增加了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

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也是液流电池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虽然液流电池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例如,在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稳定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充放电效率的提升可以减少能量在转换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电池的使用效率;循环寿命的延长可以降低电池的更换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稳定性的增强则可以保障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可靠运行 。此外,液流电池的系统集成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

(二)柳暗花明:迎来的机遇

尽管挑战重重,但液流电池也迎来了诸多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为液流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支持储能技术发展的政策,将液流电池作为重点发展的储能技术之一 。我国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实现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 。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从项目审批、补贴支持、产业规划等方面,为液流电池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的支持不仅为液流电池企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还引导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加速了液流电池产业的发展 。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液流电池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不断增加,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液流电池凭借其长时储能、安全稳定等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储能、分布式能源储能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特别是在一些对储能时长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网的调峰调频等,液流电池的优势更加明显 。此外,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液流电池在电动汽车的备用电源、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互动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技术创新成果的涌现为液流电池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液流电池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在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部件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高了液流电池的性能,还降低了其成本,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放电效率等性能指标将不断提升,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

五、总结与展望

液流电池作为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当前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独特的工作原理赋予了它诸多优势,如长时储能能力、高安全性、良好的循环寿命以及可扩展性等 ,这些优势使其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储能、分布式能源储能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 。

尽管目前液流电池在成本、能量密度和技术成熟度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以及企业布局的日益完善,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未来,液流电池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攀升,技术创新将不断深入,产业协同发展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在市场需求方面,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能源发展以及电动汽车产业的壮大,将为液流电池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技术创新方面,能量密度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循环寿命的提升,将使液流电池的性能更加优异,市场竞争力更强;在产业协同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和产业联盟的建立,将推动液流电池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

0 阅读:2

尔琴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