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开年,本就因 “价格战” 内卷的中国汽车行业,又掀起一场 “智驾平权” 之战。2 月 10 日,比亚迪率先宣布全系车型搭载 “天神之眼”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多数车型 “加配不加价”,将高阶智驾下探至 7 万元以下市场(海鸥智驾版)。比亚迪认为,这是 “智驾平权” 的开端。
围绕 “智驾平权”,车企不仅在技术和产品上博弈,针对国内消费者的 “认知作战” 也已开启。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曾分享,比亚迪 “天神之眼” 发布会反响巨大,众多车企高层半夜致电,焦虑于如何在 10 - 15 万元区间车型配备中阶智驾,以免被淘汰、落后。
一、“智驾平权” 的内涵与背景(一)定义与概念阐释“智驾平权”,简单来说,就是让智能驾驶技术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普及到更广泛价格区间、更多类型的车型上,使不同消费层次的用户都能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提升。它意味着智能驾驶技术从少数豪华车型、高端配置,走向大众市场,成为像安全气囊、ABS 防抱死系统一样普及的汽车基础配置。
(二)行业发展推动因素技术进步:近年来,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芯片算力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激光雷达成本不断下降,从最初的上万美元,到如今部分产品已降至千元级别;AI 芯片算力持续提升,英伟达的 Orin 芯片算力高达 254Tops,国内如黑芝麻智能等企业的芯片产品也具备强大算力且性价比不断提高。这些技术进步为智驾平权提供了硬件和算法支撑,使得车企能够以更低成本在更多车型上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市场竞争: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燃油车企面临转型压力,新能源车企也需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智能驾驶作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领域。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车企纷纷推出智驾平权策略,通过将智能驾驶技术下探至中低端车型,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消费者需求变化: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代步功能,对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科技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驾驶技术中的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辅助等功能,能够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会将智能驾驶配置纳入考虑因素。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促使车企加速推动智驾平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 (2024) 智驾篇》显示,高速 NOA(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城市 NOA(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已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正快速向 10 万元至 20 万元的主流价格车型普及。预计到 2025 年底,乘用车 NOA 渗透率将达到 20%,相比 2024 年上半年几乎提升一倍。在 10 万元以下车型市场,如比亚迪海鸥智驾版、奇瑞小蚂蚁智驾版等车型的推出,也标志着智驾技术开始向这一价格区间渗透。
三、“智驾平权” 对行业的影响(一)对车企竞争格局的重塑技术实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在智驾平权背景下,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实力、系统稳定性和功能实用性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具备先进智驾技术的车企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技术落后的车企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例如,小鹏汽车凭借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长期研发积累,其城市 NGP(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吸引了大量追求智能驾驶体验的消费者。市场份额重新分配:智驾平权使得中低端车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能够率先将成熟智驾技术普及到中低端车型的车企,有望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比亚迪通过 “天神之眼” 实现智驾平权,其销量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大幅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而部分传统车企若不能及时跟上智驾平权步伐,其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可能被竞争对手蚕食。(二)对供应链的影响零部件供应商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智驾平权带动了对智能驾驶相关零部件的大量需求,如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芯片、算法等。具备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华为凭借其先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与多家车企合作,在智能驾驶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同时,零部件供应商也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成本压力增大等挑战,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供应链整合加速:为了满足车企对智驾系统成本控制和技术集成的需求,供应链整合趋势明显。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发和优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例如,吉利与多家供应商合作,打造 “千里浩瀚” 智驾系统,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三)对消费者购车决策的改变智驾配置成为重要购车指标:随着智驾平权的推进,智能驾驶配置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权重不断增加。消费者在购车时,会更加关注车辆的智驾功能是否丰富、系统是否稳定可靠。相关调查显示,超过 80% 的消费者表示,在同等价格和配置条件下,会优先选择智能驾驶配置更丰富的车型。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和期望提升:智驾平权使得更多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和体验智能驾驶技术,从而提升了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和期望。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辅助驾驶功能,而是对高阶智驾如城市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有了更高的期待,这反过来又促使车企不断优化和升级智驾系统。四、“智驾平权” 面临的挑战(一)技术难题复杂场景应对能力不足: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面对复杂交通场景时,如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以及复杂路口、施工路段等特殊路况,现有的智驾系统仍存在识别不准确、决策不及时等问题。例如,在暴雨天气下,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感知精度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智驾系统无法准确识别道路边界和障碍物。算法优化与数据安全问题:智能驾驶系统依赖大量的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和优化,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一方面,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优化算法模型,提高智驾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泄露风险也随之增大,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二)成本控制硬件成本居高不下:智能驾驶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如激光雷达、高性能芯片等,成本仍然较高。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部分硬件成本有所下降,但对于一些中低端车型而言,硬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比例仍然较大,限制了智驾系统的大规模普及。例如,一颗高性能激光雷达的成本在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这对于价格敏感的中低端车型市场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成本负担。研发成本分摊压力:车企为了研发智能驾驶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智驾平权过程中,如何将高昂的研发成本合理分摊到更多车型上,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利润空间,是车企面临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成本压力可能会影响其在智驾平权方面的推进速度。(三)法规政策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国内对于智能驾驶的法规政策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不同车企的智驾系统在功能定义、性能指标等方面存在差异,给消费者的选择和使用带来困惑,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上,虽然国际上有较为通用的 SAE 分级,但国内在具体应用和监管上还存在一些不明确之处。责任界定模糊:在智能驾驶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责任界定存在模糊之处。是由驾驶员承担责任,还是由车企或技术供应商承担责任,目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规定。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也给车企和相关企业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五、“智驾平权” 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技术持续升级与创新大模型技术应用深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模型技术将在智能驾驶领域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应用。例如,场景认知大模型 SCM 和交互式规控大模型 IPM 的应用,将大幅提升智驾系统对复杂交通场景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实现更精准的决策和控制。未来,智驾系统有望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对交通场景的实时感知、预测和决策,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优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摄像头、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将更加精准高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智驾系统对环境感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例如,通过将激光雷达的高精度距离测量与摄像头的丰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识别道路上的障碍物和交通标志。(二)市场进一步普及与下沉渗透率持续提升: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智能驾驶系统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预计到 2025 年底,乘用车 NOA 渗透率将达到 20%,未来几年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更多消费者将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在中低端车型市场,智驾系统的搭载率也将不断上升,成为市场竞争的标配。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拓展:目前,智能驾驶技术在一二线城市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但随着智驾平权的推进,未来智能驾驶产品将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拓展。这些地区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正不断升级,智能驾驶技术的下沉将为他们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进一步推动汽车市场的发展。(三)行业标准与法规逐步完善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为了规范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相关部门将加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明确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指标、安全标准等,促进不同车企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可靠、安全的智能驾驶产品。责任法规明确:针对智能驾驶事故责任界定模糊的问题,法律法规将逐步明确驾驶员、车企和技术供应商在不同情况下的责任。这将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同时也为车企和相关企业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推动智能驾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