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鼎华专栏:《深山藏古寺重游天台山》

乐艺会 2024-08-08 06:43:49

深山藏古寺 重游天台山

图/文:唐鼎华

1.癸卯年初冬,远足浙东天台山。去看一看曾经到过的山和见过的水,去看看藏在深山里的古寺——国清寺,去追忆学生时期在庙里避雨的点滴,去重温远离城市的宁静,去感受佛教的朴素与奥义。车在山中穿行,隧道、盘山路,一座接一座的大山连绵不断,这条山路是不是当年走过的那条路?车窗外的树、權木、泥土、草和裸露的石头在向后躲闪,不理睬一行远足的人。当然这是自己的错觉,它们一直悠然自得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等侍着和有缘的朋友来相会。也许那年就在这棵树或那棵树的身下歇脚乘凉、写生……

2.车在盘山路一处空地上停下,这是国清寺?向导说:天台山有许多寺庙散落在山中,先带你们到塔头寺。这座寺庙不大,来的人也少,但来头不小,塔头寺是天台宗祖师智顗肉身塔安放地!历史比国清寺早,只是被邻近国清寺的名气掩盖了,一般游客不知道。山路弯弯曲曲,石阶高高低低,一条很简陋的小道,走了一段路没见香客,也不见僧人,一面乱石堆的矮墙石缝中和墙头上长满了青苔,这里藏有怎样的古寺?见墙内一排破旧的“葫芦塔”,向导说:是几位祖师的墓塔。快到寺院了。四周有点阴沉,还好山缝中有一束阳光谢进来。唰唰唰,有位僧人在扫地,清静中透出了一些生气。

3.进庙,照壁上“即是灵山”四个巨字,与墙体上黄橙橙的颜色交相辉映。是字面上的气势?还是无形的气场?激发着究其因果的魅力。天井里洒满了阳光,见有位穿驼色斗篷的老僧团缩着晒着太阳,这种连帽无袖的斗篷因市面上很少看到而抓人眼球,老人无意中秀着古色古香的服饰样貌,散发着由远及近的传统审美趣味,像一件古代的珍宝在阳光下和寺院协调又暖洋洋的。天气的确有点凉,寺院里一条看家狗也懒懒洋洋地躺在大殿门前的台阶上晒太阳,大殿门帘卷了一半露出一个退了些颜色的佛字,泛出了一点旧相却多了些温柔之气。吸引着大家的眼睛是藏在阴影中的大殿牌匾,上写着“智者肉身塔”五字。进殿,堂中间没有菩萨像,一座身高七米银灰色的石塔撑满了大堂。即智者肉身塔,二层六面,每层镂刻精致细腻;杆、枋、柱、斗、拱不同的姿态也像菩萨的手势、眉目、腰身一样变化中传递着阿弥陀佛。第一层正面佛龛有一尊智顗坐像,金光闪闪,散发着大慈大悲。大家拜了几拜,又瞻仰了殿壁陈列的天台宗17位祖师画像。流连忘返间,回头见头顶上一块写有“东圡迦文”四字的光绪年间牌匾,因平常土字上多了一点的“圡”很少用到,而一时很难判断其意。向导说:智者祖师是东方土地上杰出的佛教人才,汇佛道儒三学于一身,融南义北禅为一体。他一生广弘教法,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又发明了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由此,祖师在佛教界影响盛大,称谓“东土释迦牟尼”。天台宗也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

4.向导指着院内由日本信徒捐赠的“般若心经塔”说:1988年天台宗一脉日本天台宗为纪念叡山开山1200周年,百万信众书写心经表达朝拜祖庭的心意,并在塔头寺寺内建塔供奉……塔头寺的确面积小,通过向导一点一滴的讲解,内含却无限的扩大,尤其是智顗祖师的功绩与故事,对那个多一点的“圡”字有了圣地、圣人的感悟。也懂了几分这里“即是灵山”的奥义。转到后院,有点像到了农家,门前晒有一串红色的辣椒、笾里有过冬的山芋干、芋头、萝卜,还有早餐用的咸菜!这里是斋堂,见厨房中有僧人在烧饭,饭香扑鼻,口中曾经品尝过的国清寺斋饭滋味又泛了出来……

5.漫步在往国清寺的山道上,微风袭袭,树木、花草散发着阵阵清香,还有一边潺潺的溪流声伴随,这条路做学生时一定走过的。看着眼前的山山水水和身边的一草一木似乎还是那个样子,四十年前是你们吗?记得那年初秋的某一天,天公不作美,让一行去天台山写生的浙美学生遭遇到一场少见的暴雨,豆子般的雨滴迎面扑来,没法躲藏,人人淋成了落汤鸡。带队老师怕学生感冒,领着去就近的国清寺避雨休整。雨中的国清寺是怎样的玄妙幽静已深埋在大脑底层,浮现出来的是同学们在客房里烤火的场景,火光中呈现出来的青春面容还历历在目。还有是寺中香喷喷的白米饭和有点臭臭的豆腐、咸菜、萝卜干……

6.进国清寺,满眼金灿灿的稻谷,让人惊讶,这里是晒场!一张张堆放稻谷的篾席让“金色”形成一块又一块的长方形,并与写着国清寺的一只只圆口的箩筐搭配,让寺庙别开生面。听说国清寺有百亩田产,僧人要参与劳动,让禅融于农。有首国清寺的诗写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生动地反映了插秧的情景,及从劳作具体的细节中去咀嚼哲理。由低头见天到一退一进中去思辨,去体会以农悟道、农禅一味的农禅生活。亦禅亦农,成为天台僧人们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在场的僧人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意是指要自己的养活自己,还是农作是修行的必要条件?

7.眼前寺庙、僧人、和山、花草树木还有稻谷汇成了一片和谐美好、清幽平静。反观我们这些穿着“西服”的外来人,东张西望心神不定,有点格格不入。忽想起前二年去除州同觉寺,迎门就有一块大石碑,上有“来此作甚”四字挡在眼前,有点懵逼。来散心,来修心?今天一个普通的画画人,虽脚踏入了佛地,却满身的世俗,能进入怎样的境界?只能退二步,从画画的角度来答题了。

8.记得古代画传中有一段有关画院院考的佳话。题目叫《深山藏古寺》,说当时大多考生都用树、峰、云遮挡寺庙来表现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只有一位考生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涧挑水,用“露的手段”表现藏的意境。与众不同的画面反映了画者对生活的仔细入微的观察,巧妙地抓住了与寺庙相关的一个部分,那一个“活动”的形象;虽远离了“寺庙”却别出心裁的利用了人的联想能力,做到了画内外虚实相生。另外是否还有“有与无”“藏与露”的禅机?眼睛看见与心灵看见的不同?这次天台山一行,也要来画一幅“深山藏古寺”,要“露出”天台山的农禅生活,去表现“农禅一味”,算是对“来此作甚”的回答。

9.今日走进国清寺的游客、香客虽多,但在老树、旧桥、山涧水的遮掩下仍然幽静。站在千岁老樟树下,树腰二三个人都抱不过来。树荫下,轻轻的微风抚摸着脸颊,呼吸中嗅着美美的清香;隔着栏杆看着年迈的隋梅,仍然枝繁叶茂。写有隋代古刹的照壁在阳光下,树影婆娑;还有不远处在守望的隋塔,静悄悄地凝视着众生。在住持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名胜古迹,也欣赏了寺中的书画,看到了许多名家的字画及浙美老师和老同学的精品力作,眼福不浅,颇有收获。而对脱尘的“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卓而不群”的禅画,一直向往能有缘一见。巧在寺庙一角被一幅石刻深深吸引,细腻的石质,灰黄色的画面,用简洁的线条刻画了一个侧面老僧坐像,他右肩头靠着一根竹杖,左肩露出老僧一只手心朝上接物的手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勾人物的线条有意弯弯曲曲,像是画了一朵祥云或似一块顽石,是否又有禅机?因是石刻,线条在光线下凹凸所产生的受光与阴影的效果,让线条多了一层特殊的变化,让筒洁变得丰富又生动。图中落款:“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涼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仙人般的意境,越看越逍遥自在。

10.住持还请我们用了素斋,席间我提到了学生时避雨国清寺,吃咸菜萝卜干白米饭及一道苋菜烧豆腐臭臭的味道。住持笑着说:今天还有。国清寺的素斋很朴素,有点像以前母亲烧的家常菜。说过去斋堂对外二元一餐,现在是五元一餐。那道苋菜烧豆腐还保持着臭臭的味道,一开始还臭得下不了手,但咀嚼中满口的鲜美让人折服。由此加深了僧人修行无处不在的认识,也笑自己七十年代避雨国清寺时还年轻,仅停留在臭臭的味道中。

11.我们每人还品尝了一棵用盐水泡制的梅子,吃在嘴里满口生津。这酸酸的梅子因是用隋梅结的果子为原料,它躺在琥珀色的水中,似珍珠,显得特别宝贝。含在嘴里有点舍不得吃,这千年的结晶又蕴含着什么?咀嚼中无穷的滋味和自己合为了一体,随缘慢慢去悟吧。

12.清晨,我们顺着溪流边的小道往石梁飞瀑景点去,一路上被两边的山和水吸引着,时不时的停步举手机拍照,感叹大自然的美妙。山峰上被阳光染成了金黄色,山腰下还是青紫色一片,只有溪流泛着天光,弯弯曲曲像一条银色的飘带欢快地扭动着。溪流中花纹一样的大小石头却像沉睡着一般默默无语,任凭泉水在身边哗啦啦的嬉闹。水,是最为自由的,能从石缝中挤身穿过,能在断崖上纵身一跃,能在深潭中静静地停留,欢快中会变成浪花,或变成漩涡,它们时快时慢地往山下行走。

13.走了一段再看眼前溪流中的大小石头,它们醒了?相互挤来挤去,东倒西歪,有些还叠加在一起,似顽皮的小孩从大山深处出来玩耍,一个个保持着欢呼雀跃的动感。吸引着我们或坐或站在大石或小石上拍照,像驾于它们的骑手,还摆着V字的手姿,却不知脚下的石头如何“感受”。山石是“活的”,在梅雨季节,常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的报道。眼下这些玩皮石头不知它们是何时下的山?那天是怎样的轰轰烈烈?还有地震引发的“走山”,由此造成不可思议的奇观!那些飞来峰的确是飞过来的!它们在山顶或站或卧谜一样的让人震撼。偶见相关视屏中山民大喊“走山咯!”接着地动山摇的画面……没有亲身体会是很难想象的。

14.横跨在溪流上的小石桥,是方便山农从水这边到水那边生活、劳作的。因在视觉上与溪流横竖对立,显得特别突出而抢眼。桥,在山水画中也是点睛之处。这里的桥大多是用大石块搭起拱型的桥洞然后用密集小石头垒起桥身,它们在视觉上装饰性强,富有美感。当桥上有撑伞的行人,或牵牛的山农,放羊、放鸭的牧童会再增添一分诗情画意。如果是一位化缘回寺的僧人,那就是另一幅《深山藏古寺》了。又走了一段,见溪流中还有另一种方便人行走的不叫桥,叫“跳岩”。它由大小相同的石头,等一人脚步距离的排列,一块一块让人一步一步踏着石头过溪流,又让山涧水顺利流淌。这种人为的“桥”因有序的组合,与无序的“乱石”互相对立又相互衬托,在大山中各自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美。大自然的山溪就是有了水和石的组合给人以无穷的玩味,也是画画人喜欢画的对象。

15.耳朵中哗啦啦的水声变成轰隆轰隆地响了起来,到石梁飞瀑了,抬头见挂壁的瀑布像银白色的水帘一般,从上飞流直下,又像山体被斧子劈开一般。石梁:一块横卧的巨石似一根横梁,又似一座独木桥,或就是那把劈山的“斧子”横跨在山间。走到瀑布脚下,头顶上方露出了黄墙一片,寺庙?沿着山路向上爬,一片竹林把寺庙遮挡得隐隐约约,一群山雀飞过,留下一连串叽叽喳喳的欢笑声,走到庙门口才看清介绍:方广寺,是五百罗汉的道场。

16.又去了大山中的寒山明岩寺,听到了有关寒山、拾得二位诗僧的故事。喜欢他们的诗,录二句为结尾。“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闗雨,松鸣不假风。”……

17.寺庙远离了城市,藏在大山深处与大自然为伍。使僧侣们在清静的环境中研读经卷,在劳作中与大自然交流。通过观察、倾听、触摸,从万物的变化中去感悟道理,体会快乐,化解痛苦。我们远足到这里不仅是为画画积累素材,激发创作的冲动,也是修行、研学,通过点滴的佛学滋养,去增强自己表达对山山水水及相关的人文内容的深度。如果真画一幅《深山藏古寺》怎样来构思?国清寺的农禅一味又怎样来融入画面?是画僧人插秧还是割稻?当然画不是图解,应该是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亲身感受。如何用绘画语言生动又有美感的去表达,还需要反复推敲。

甲辰年夏唐鼎华写

唐鼎华

唐鼎华,1958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82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第五届架上连环画组委会委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1998年无锡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用画讲自己的话-记画家唐鼎华》,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观察与思考》、《感受与语言》,200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创意课堂》,200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插图设计》,河北出版社出版《唐鼎华作品集》,香港中艺画廊举办《唐鼎华国画作品展》,2009年常州画院举办《唐鼎华教授中国画作品展》,2010年江西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纪画家个案研究唐鼎华》,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素描基础》,2013年出版《新概念设计漫画》,2014年作品《无锡老百业》、《天下惠安》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5年《美术》第二期发表美术作品《天下惠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画欣赏》,《木偶戏》参加全国首届插图展,《女红军故事》参加全国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童年旧事》获“东升杯”全国连环画大赛优秀奖,2018年《洛神赋》参加第五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钱绍武艺术馆举办《唐鼎华中国画小品观摩展》,2019年《童年的货郎担》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擦一下镜子照见童年》参加全国第六届架上连环画展,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唐鼎华作品》参加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2020年4月26日《劳动者的风采》发表在人民日报,12月27日《冬趣》发表在光明日报,2021年《南疆的一天》入选第七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2022年3月在无锡美术馆举办《童年——最柔软的记忆 唐鼎华中国画作品展》。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欢迎转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