阏与之战赢得精彩,两客观因素定赵奢胜利基础,可惜起因并不光彩

欲云谈史论今 2022-09-11 21:07:25

自从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就把优先发展方向放在了西北的戎狄,鲜少参与中原争斗。这一策略,意外地让赵国在战国晚期壮大了自身实力,成为唯一还能与秦国相抗衡的东周强国。

虽然六百多年前秦、赵还是一家人,“一山难容二虎”,此时也不得不兵戎相见了。

公元前280年,秦国派白起讨伐赵国,攻占了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此前,秦军就已抢占了赵国多座边境城邑;这次还要面对威名远扬的“战神”白起,赵人自知难敌,不得不主动与秦议和。次年,赵惠文王就与秦昭王在西河外结盟,宣称:“从今以后,秦国攻打哪个国家,赵国出兵相助;赵国要攻打哪个国家,秦国也出兵相助。”

两国结盟之初,秦军前往攻打韩、魏,赵国也出兵配合,趁机攻占了魏国的几(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与山西长治之间)、房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等地,让魏国吃尽了苦头。

不过,当秦军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时,赵人深感魏国灭亡对赵不利,反倒出兵去援救魏人。为此秦昭王极为生气,派使者前来指责赵国背信弃义。平原君赵胜将此事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劝赵国针锋相对:“魏王也可以派出使者去责备秦王:‘赵国想救援魏国,而秦国却不帮赵国,这也违背了盟约!’”(《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

这样的举动,纯粹就是在耍无赖了。

面对强秦赵人还敢耍赖,就是因为赵国实力犹在。此时秦国与赵翻脸决战,虽然不至于落败,可势必要消耗掉大半国力。如此一来,秦、赵相争受益的就必定是第三方。思来想去,最终秦人只能是暂时忍气吞声了。

秦、赵藕断丝连,这却让魏人承受不起了。数年以来,在秦、赵大军夹击之下,魏国损失惨重。秦、赵再这么联合几次,那么魏亡国就指日可待了。为了彻底破坏秦、赵关系,魏人决心使出离间计。

当年为了讨好秦昭王,魏国曾献出一块土地给宣太后;为了离间秦、赵,魏安釐王冒着极大风险,将这块土地给收回了!

随后,魏安釐王派大臣芮宋去向秦昭王解释其中原因:“魏人要把国家托付给大王,可大王却不肯接受,所以现在只好托付给赵国。李赫对下臣说:‘您说与秦国不再联系了,却用土地供养秦太后,这就是在欺骗我!’所以,敝国才收回了这块土地。”

李赫,是赵国执政大臣。听到这,秦昭王怒了,果断与赵国断绝了邦交。

其实,秦昭王之所以这么恼怒,不光是为了母亲,还有其它原因。早年间,秦国抢占了赵国的蔺(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西)、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祁(今山西祁县)等等城邑。为此,赵国将公子郚送入秦国作人质,并主动提出以另外三座城邑来换回蔺、离石、祁。可当秦国把这三块土地还给赵国后,赵国却拒绝献出用以交换的三座城池!

秦昭王派使者到赵国交涉,可赵惠文王却不肯出面,仅仅让大臣郑朱代为回复秦使:“蔺、离石、祁三地远离赵国,却接近秦国。因为先王君臣的贤明,所以赵国才能占有。如今寡人难以企及先王,连国家都管理不好,哪里还能收复蔺、离石、祁三地呢?寡人身边太多不听话的臣子,这都是他们干的坏事,寡人对此毫不知情!”

赵惠文王这番推脱,明显又是在耍赖了。

三番五次地被赵国玩弄,秦昭王再也忍受不了,所以才下决心与赵断交了。

公元前269年,为报复失信的赵人,秦昭王派中更胡伤率军去攻打赵国的阏与。

阏与地望,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位于今山西省沁县,二是今河北省武安市,三是今山西省和顺县。秦始皇执政时,王翦曾同时攻占了阏与、轑(lǎo)阳两地。轑阳位于今山西左权,在和顺西南约八十里处;因为两地较近,所以王翦才能方便地一举而攻占两座城邑。就此分析,阏与位于今山西和顺县更为合理。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赵国军事实力极强,战将也多。得知秦军攻打阏与,赵惠文王赶紧召来名将廉颇,问他:“能救吗?”

可廉颇的回答,却让他十分失望:“道路遥远,山路艰险又狭窄,难救!”

在当时,廉颇堪称赵国第一名将;他说不可救,战局还有希望吗?

不过,赵国名将众多。此时,名将乐毅之子乐乘也在赵国。不死心的赵惠文王又咨询乐乘,答复依然是难救!

赵惠文王这才有些慌了,不得已又召来赵奢。早期,赵奢是以执法严苛而被平原君提拔重用的文臣,带兵机会并不多。但就在白起攻占光狼城的那年,赵奢曾率兵伐齐,攻占了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比起廉颇、乐乘,无论在战绩或名望上,赵奢都相差太远。

可面对国君的咨询,赵奢却是豪气十足:“道路狭窄而危险,这就好比是两只老鼠在洞穴中搏斗,主将勇敢者得胜!”

听了这话,赵惠文王当即就任命赵奢为将,前往救援阏与。

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赵奢率领大军刚走出邯郸三十里,就下令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了。紧接着,赵奢又公布了一条军令:“敢以军事进谏者,死!”

为防赵国出兵救援,秦人早就在邯郸西北的武安(今河北武安市)城外布置了一支军队。见赵军出动,秦军立即展开大规模操练,把整个武安城中房屋顶的瓦片都震得“哗啦啦”响。有人按耐不住,强烈建议赵奢去救援武安。可赵奢二话不说,就将此人给斩首了!

就这样,赵军当起了缩头乌龟,在当地整整停留了二十八天!随后,赵奢又下令,在营地内继续加固增高壁垒。秦国间谍前来打探,赵奢不但好吃好喝款待后,还客客气气地把他给送出了军营。得到间谍回报的秦将大喜:“刚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再前进,反而在增高壁垒,看来阏与很快就不是赵国领土了!”

可刚送走秦军间谍,赵奢就下令全军卸去甲冑急行军,经过两天一夜就到达了阏与前线。赵奢赶紧下令,命弓箭兵驻扎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警戒。直到赵军新军营修筑完成,秦军主将才得知军情大变,赶紧率军赶来与赵奢对峙。

这时,又有人想要进谏;赵奢赶忙命人将领他进来。

此人刚进来,赵奢身边人就纷纷表露出蔑视的神情——此人的两鬓和胡须都被剃得干干净净,明显受过刑罚!秦汉时代,称这种刑罚为“耐刑”。虽然耐刑之罪较轻,但此人无疑是带罪从军,也难怪会被众人蔑视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索隐》)

前来进谏之人,正是军士许历。

见到赵奢后,许历说道:“秦军没料到赵国军队能赶到这,他们来势很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与之对抗。否则,必败!”

听了这一建议,赵奢并没有轻视许历,反倒是积极接受了:“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可许历接下来这番话又惊呆了众人:“请将军处以杀头之罪!”刚出邯郸时,赵奢曾下令“敢以军事进谏者斩”,许历现在进谏,确实是触犯军法了。

众人心头一紧,不由得把目光都转向了赵奢。

可赵奢却丝毫不动怒,平淡地回答:“等回到邯郸后再处理。”

这时,许历胆子也大了起来,再次进谏道:“先占领北山的人一定取胜,后到的人一定失败。”

赵奢再次接受了建议,立即派一万人快速占领了北山。秦军到了后,果然首先就想抢占北山,却迟迟无法攻上去。趁此机会,赵奢向秦军全力发起进攻,竟然取得了一场大胜!

数十年来,这是赵国对秦国的一场难得大胜。

赵惠文王对这场大胜也兴奋不已,立即赐赵奢封号为马服君,并将许历提拔为国尉。

阏与之战赵军之所以能赢得胜利,是赵奢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灵活指挥、顽强拼搏,最终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而赢得了最后胜利。没有赵奢,阏与之战绝不可能是这样的结果。

然而,集中在赵奢身上的耀眼光环,也让大多数人忽略了阏与之战赵军取胜的另外两大客观因素。

秦、赵大军阏与决战之前,魏国也派出公子咎率精兵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威胁攻打秦军的身后。前后都有敌人,这让秦军无法安心与赵奢作战,以致溃败。当秦军从阏与前线败退后,为报复魏国,转身又去攻打几邑(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与山西长治之间)。可此时廉颇又率赵军前来救援,再次大败秦军!

可见,赵、魏两军的密切合作,是赵奢能赢取阏与之战胜利的首要客观因素。

其次,阏与之战爆发时,魏冉因攻打齐国刚(今山东宁阳北)、寿(今山东郓城)扩大自己封邑而遭受猜忌,名将白起似乎也受到牵连,没能参与阏与之战。所以,阏与一战秦军没能派出最强阵容。

这两大客观因素,为赵奢阏与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阏与之战虽然赢得精彩,却助长了赵人的盲目乐观情绪。

秦人之所以攻打阏与,是因为赵国屡次背信弃义。对赵人来说,阏与之战的起因其实并不光彩。阏与一战的大胜,让屡次背信弃义的赵国没有受到应有惩罚,这让赵人投机取巧的心态变得愈发严重了。

七年后,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赵人贪图土地开心地接受了,却不料引发了秦、赵又一次战略大决战。持续三年的长平大战进行到最后,赵人终于尝到了投机取巧的恶果:四十万人被白起坑杀,令赵国瞬间失去了十之七八的青壮年男子,从此一蹶难振。

如此看来,赵奢在阏与的大胜,又怎么能算是赵国之福?

8 阅读:3317
评论列表
  • 2022-09-12 20:49

    赵国收不收上党,秦国都会攻打赵国。不同的是,收了上党之后,实力更加强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这是肯定的,“一山难容二虎”。
  • fish 14
    2022-09-13 10:41

    光彩?说说战国那场战役的起因很光彩?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那请阁下先总结下,战国有多少战争是因屡次耍赖而起、并最终获胜的?
    爱的故事上集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那宋襄公呢,抗着守信仁义的大旗,还不是被人揍得找不着北,再说近代,当年小日本这么点人,屠杀了我们多少同胞,战争没有感情的,比的是谁的刀硬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你的意思是只有耍赖算不光彩?别的都算光彩?
  • 2022-09-13 06:59

    我去,不是赵人之福难到秦人死了八万反到是秦人之福咯?[点赞]

    子衿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照阁下的意思,赵国干脆和韩国一样,没打过一次胜仗,最后蹂躏至死就是赵国人的福气了。如果说打胜仗不会带来福气,那秦国一直打胜仗,最后一扫六合就是没福气喽!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首先,阏与之战秦人死了八万的数据源于何处?其次,即便是秦兵损失如此大,后续长平之战赵人损失了四十余万,五倍于八万——这难道是赵人之福?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子衿
    请阁下不要肆意扭曲别人的想法——在我看来,山东六国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改革积弊、大力变革图强,而不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去与强秦周旋。一两次耍赖或投机取巧或许能占到便宜,长久如此而又不能改革图强,必定会遭到更大的反噬。赵国的历史,就说明了这点。
  • 2022-09-12 20:07

    扯淡,失败了就失败啦。秦国就不投机取巧了

    杀人诛心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看来你对商鞅变法的了解处于小学历史书的阶段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如果秦国没有经历商鞅变法,能“投机取巧”这么多胜利?
  • 2022-09-12 22:30

    事后诸葛亮,谁都行。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后人读历史,如果不能从前人的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研读历史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感叹前人的厉害与不易?那还不如去看一场电视剧。而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某种程度上就是事后诸葛亮。我想,这总比陷入了历史周期律的循环而不自知要好些。
  • 2022-09-17 22:05

    这么一说秦灭六国也不是秦的福了,因为不到20年秦就灭亡了

    吾即大灾变 回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这样,秦国700年,大的战略政策改变过三回。第1次是秦穆公,第2次是秦孝公,第3次就是始皇帝。而且一次比一次大。制定战略的人却越发的急功近利。秦穆公打出一个崤之战,导致秦国伤筋动骨。秦孝公英年早逝。变法的功臣商鞅都被车裂了。秦始皇10年灭六国30万北上征伐匈奴,五十万南下灭百越,还要取消分封划归郡县,强制书同文车同轨…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秦始皇灭六国后不思改革积弊,让秦国成为短命王朝,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
  • 2022-09-13 14:43

    赞 愿君继续努力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谢谢!
  • 2022-09-21 13:18

    名声当屁用!

  • 2022-09-22 21:59

    你这个观点谈不上错 但较片面 春秋无义战 七国皆有变革 只是程度不一样 相比于赵国秦国背信弃义诈骗更多 大国相争不光是武力博弈同时也是政治博弈 不过都是取胜的手段而已

  • 2022-09-26 05:08

    当年小日本两次侵华,毫无正义可言。不一样掳走我们的财富,杀我们同胞吗?当我比你强大,我不欺负你,是我仁义,当我打你时,你所谓的正义救不了你。所以你说的一切都是不成立的。你说的赵有无信义不重要,赢了也不是祸,最后输了的原因无非就是没有人强大而已。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没有你讲信用就不打你这一说

    小黄瓜 回复:
    那时候只讲实力,抗日战争时候还讲一点正义更多是利益和舆论。
  • 2022-09-27 22:24

    极度幼稚又自以为是的水平

  • 2022-09-12 23:46

    事后诸葛

  • 2022-10-02 12:42

    战国天义战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