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角度看,主要是因为悬疑剧的春天来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类型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受欢迎的类型剧是以《渴望》《牵手》《孽债》为代表的社会伦理剧,04年的《中国式离婚》也在吃社会伦理剧这碗饭,导演是受陈道明提携的沈严。后来,沈严还拍出了《手机》、《中国式关系》、《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等作品,可见社会伦理剧一直是他的舒适区。
新千年之交,琼瑶剧和海岩剧争奇斗艳,警匪剧也成香饽饽,这里面的代表作品《征服》、《黑洞》、《黑冰》、《西部刑警》、《大雪无痕》、《重案六组》等。警匪剧有极强的纪实风格,是经典高分剧的富矿,同时它也能被视为20时代悬疑剧的1.0版本。
话说回来,2000年开播的《重案六组》,一口气拍了四部。到《重案六组4》开播时,已经是2011年,古偶的春天来了。
白玉兰奖似乎没有意识到《甄嬛传》的行业意义,把最佳女主角给了《悬崖》的宋佳(演得确实好),孙俪陪跑。尽管谍战剧涌出《黎明之前》《暗算》、《风筝》、《潜伏》这样的代表作品,谍战剧在古装剧面前就像个非主流。
10时代开始,最能打的主流类型剧是主打大女主牌的古偶,《甄嬛传》火了十多年,也是古偶咔咔乱杀的十多年(16年耽改剧有望成主流,这似乎有违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已经消失)。85花要在电视圈站稳脚跟,必定要有古偶代表作,赵丽颖,杨幂,刘诗诗等人皆是如此,在电影圈没有多少成绩的刘亦菲,转战大荧屏后,也拿出《梦华录》给自己刷到高分。
近几年,85花集体奔四,快要演不动古偶时,古偶余威仍在,95花还会演古偶,杨紫、赵露思、虞书欣、田曦薇、周也、张婧怡这些小花正在排队演古偶。
然而,现在的悬疑剧已经开始有和古偶掰腕子的能力了。
爱优腾三大平台对悬疑剧集中发力,不约而同走精品化路线。爱奇艺有迷雾剧场,优酷有白夜,腾讯有X剧场。
三大平台对悬疑剧很重视,观众能看到《白夜追凶》、《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这些高分悬疑剧。
灯塔数据统计2024年古偶剧和悬疑剧的集均播放量排行榜,古偶剧的上限比悬疑剧高,比如《墨雨云间》和《与凤行》的收视率高于《猎冰》,但悬疑剧的基本盘更稳固,中上和腰部选手的收率明显高于古偶剧。
毫无疑问,悬疑剧已经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主流类型剧了。这个趋势和东北背景的悬疑剧相互成就。
说到底,以九十年代东北为背景的悬疑剧,只是这个影视主流趋势的必然。就以我的刷剧经验,除了《漫长的季节》《我是刑警》等剧,东北悬疑剧的片单还能继续列下去。
比如《黑土无言》,导演吕行,哈尔滨人(吕行还有一部《无证之罪》也是东北背景)。
比如《胆小鬼》,编剧郑执,沈阳人。
比如,《立功》,主演范伟,沈阳人。
比如,《尘封十三载》,导演刘海波,吉林人。
......
我特意列出主创人员的籍贯,也是想说明东北背景悬疑剧频繁出现,一则影视圈有大量的东北人,他们熟悉东北,擅长讲述和拍好演好东北故事;二则九十年代的东北,正是企业改革和工人下岗潮的关键时刻,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小时代,“国家不幸诗家幸”,这一时期的东北,反而是影视创作的富矿。
当然,以东北为背景的影视剧不仅有悬疑剧,也有赵本山为代表的乡土喜剧,有《人世间》、《南来北往》、《我们的日子》这样的年代剧。
而悬疑剧能和东北背景紧密相连,主要原因是东北有一个时代的哀歌。
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90年代的下岗潮,给大部分民众带来的影响,不是一首“重头再来”的歌曲能轻松消解的。即便是以口碑不俗的年代大剧《人世间》,它对90年代东北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也有丧事喜办的嫌疑了。
相反,在《漫长的季节》中,秦昊饰演的龚彪,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90年代的天之骄子,有学历,会来事儿,他进入工厂后没能成为躲过时代的地覆天翻,下岗后成为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在《雪迷宫》里,顾一燃去吃郑北家的鸡架,饭桌上郑父说现在事业有成,多亏他当年下海。郑妈吐槽,你那叫下岗。而郑北说的“超级豪华办公室”,是由一个废弃多年的食堂改造而成。剧中有一个远景镜头,传递一个让人伤心的事实,食堂荒废的背后,是一个消失的工厂,也是成百上千张吃饭的嘴。
这些下岗的小细节,和当下在新闻里消失的失业潮形成了共振,这是影视作品和当代观众心照不宣的道路以目。
90年代的东北能成为悬疑剧的热土,因为它本身就有足够多的故事。
故事,能吸引人,本质上是因为事件的非常态化,狗咬人是事件,但人咬狗就是故事了。
每个人都喜欢和谐美好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形态很难得到影视剧的青睐,影视剧需要打闹,变故,困难,甚至悲剧。当下的我们,在影视剧中看东北故事,其实也是用过去的故事看当下。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古偶剧越来越暗淡,而悬疑剧,甚至东北的悬疑故事还能讲很久。
提及悬疑剧,一套相对稳定的审美范式浮现于脑海,比如阴沉的色调、晦暗的氛围、忧郁的气质。这对悬疑剧的取景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城市的“气质”与悬疑剧的整体基调不太符合,视觉效果上或许就会产生偏差。
东北这块土地,有着天然契合犯罪悬疑片展开的土壤。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奠定了“东北悬疑美学”的基础配置:衰落的北方城市,萧瑟破败的工厂,变革时期的工人,时代浪潮的风貌,人心人性的较量,以及随处可见的东北方言所带来的幽默与粗粝的市井感……挑战人体极限的寒冷,让试图寻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时刻感到步履维艰,生理性的煎熬与不适很容易转变为心理上的无助无望。而这些没落的厂房、矿区和楼层、冰封的河流,也顺势成为藏污纳垢之所。
而很多热门悬疑剧都改编于东北作家的小说,尤其是东北文艺复兴三杰,双雪涛,郑执,班宇。《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不过剧版将背景改到了呼和浩特),《胆小鬼》改编自郑执的同名小说,《漫长的季节》虽然是原创故事,但也请来班宇担任文学指导,剧名来自班宇的一部小说,剧中反复提及的诗歌也是班宇的作品。
这些年轻的80后作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儿时感受过东北重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荣光,青少年时期则目睹父辈经历下岗潮和命运的遽然下坠,他们旁观、见证和亲历家乡的工业小城从辉煌到衰败的过程,这成了他们难以抹去的创伤体验,他们在作品里反复叙写那些衰败、低沉与悲戚。
在历史上,东北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发轫之地,也因此成为封禁之所,故而才有闯关东的洪流;日本觊觎东三省物阜民丰,在此建立伪满洲国;接着还有东北义勇军抗敌,林海雪原剿匪;抗美援朝引发东北整体走向新中国工业基地;之后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国企改革……
这些丰厚的历史资源是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异族与土匪、战争与和平、原始与现代、时代与命运、家国与个人,纷至沓来,延绵不休,这些多样化的东北元素是喂养“悬疑”的绝佳养料:在这里,发生任何事都不稀奇,都有可能。
历史和时代的演变,丰腴了东北的角色和故事,这片土地上的经济从繁荣走向衰败,往昔的荣光被渐渐遗忘,“共和国的长子”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了对曾经辉煌的追忆。随便截取一些东北要素,都能让人物演绎云谲波诡、酸甜苦辣的戏剧故事。
东北,悬疑剧的取景圣地。
90年代的东北,由于国企改革,迎来下岗潮,时代巨变造成了社会动荡。
铁饭碗消失,闲散人员人员增多,人一旦游手好闲就会乱象丛生,犯罪频发,什么偷蒙拐骗屡见不鲜。
再加上当时法制不全,普法不深入,民间枪支多如牛毛,不少人为谋生路选择铤而走险,骇人听闻的案件随之而来。
如纪录片《西部刑侦大案要案纪实》中犯罪时间基本都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还有《我是刑警》开篇的西山矿大案便改编自1995年鹤岗市鹤岗矿区的特大抢劫杀人案。
对于创作者来说,90年代有现成故事可以就地取材,在剧本构思上可以省力许多,又因有现实依托,过了保密期,文本的逻辑性、推理性都有保障。
这是其一。
其二是90年代容易拍悬疑剧,包括现在的犯罪片为什么环大陆也是一样的道理。
悬疑剧一般都涉及犯罪,而把犯罪的场景放到现在,对编导的要求太高,剧本基本都很难写且错漏百出。
一是监控问题避免不了,天眼系统已让所有人无所遁形,哪怕在深山,去的路上也有监控,二是DNA、指纹、血液避免不了,但对现代刑侦技术不了解的话,写这些等同于班门弄斧。
三是染色体和生物技术,就算数据库没有你的信息,只要你是男或女,你的直系或旁系有录入,那你也逃不了,生物技术更夸张,通过北方和南方的虫子都能还原第一案发现场。
四是大数据情报,以前破案需要时间和条件,而有了大数据,哪怕不需要尸检报告也可以直接找到凶手,如张学友演唱会是抓逃犯的热门场所。
毫不夸张的说,当下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想不想破,认不认真去破。
可这对于悬疑剧来说是个灾难,宣告了悬疑剧的死亡,倘若对现代刑侦不了解,不是专业人士,写出来的剧本就是笑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漫长的季节》讲的不是悬疑,而是复仇与救赎,向前看,别回头,《雪迷宫》表面刑侦,实则燃冬,《我是刑警》则是讲述我国几十年来刑侦技术的进步,都没有把视角放在现在,所有的悬疑都放在了90年代。
这是其二。
其三是东北适合悬疑剧,这不是地域黑。
原来的东北是重工业基地,经济在全国领先,但改革后地位大不如前,破败萧条的景象蔓延,人们对未来的迷茫肉眼可见,又赛博朋克又有历史底蕴,还能深挖人性、社会、国家、体制与时代。
新与旧交替出现,没有等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人,他们不知在当今社会如何生存,与周围格格不入,却又迫切希望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淘汰边缘徘徊。
混乱中,中国的社会百态,发展进程中的挣扎与落后,伦理关系变得极易破裂、人际交往越来越淡、道德体系逐渐崩坏、历史事件被人遗忘,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发生。
这种奇妙的组合简直就是天然的悬疑剧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