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7年,女儿走进部队老领导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地请求:“救救我爸,他是特级战斗英雄!”
一时间,所有人都愣住了——谁会想到,这个身患重病的老人,竟然是当年,被全国人民敬仰的“孤胆英雄”张国富!
可他为什么隐姓埋名几十年,又为何落到如此境地?
1997年的夏天,张国富病倒了,肺病反复发作,让他喘不过气来。
望着床上的父亲,女儿手足无措,他们一家人,已经耗尽了所有积蓄,普通工人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医药费。
女儿想起父亲年轻时,曾在部队立过大功,具体情况,她也一知半解。
母亲叮嘱过:“你爸不让说,他一辈子不想麻烦国家”,可现在已经没了选择,救命要紧。
几天后,女儿鼓起勇气,找到了父亲曾经所在的47军的老领导。
她没敢一上来就说自己的身份,只是低声地讲:“我爸现在病得厉害,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以前是部队的老兵……”
老领导一听退伍老兵求助,心里着急,可也要保持镇定,问到:“你爸是哪一年的?在哪个部队?”
当她小心翼翼地说出“张国富”三个字时,老领导愣住了,声音都颤了:“你说的是那个张国富?特级战斗英雄?!”
女儿也愣住了,隐约听父亲提过战场上的经历,只是父亲一向低调,从不主动说起细节。
小时候,她总觉得,那是父亲吓唬小孩子的故事,没想到竟是真的。
老领导一拍桌子,立刻联系了部队的医疗部门。
这可不是普通的老兵,这是一位曾经的国家级英雄,怎么能不管?
部队火速安排了,医疗救助,将张国富转到了,解放军301医院接受治疗。
301医院里,医生和护士一开始,并不知道张国富的身份,这个瘦小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病痛折磨得他几乎说不出话,不诉苦,也不显露英雄的自豪。
一天,负责治疗的医生,在病历上偶然看到了“特级战斗英雄”几个字,才意识到,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人,竟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大英雄。
可惜,病情已经非常严重,1998年7月11日,张国富离世,享年67岁。
消息传回部队,老战友们心里五味杂陈。
既为失去这位老英雄感到悲痛,又被他的低调和隐忍,深深震撼,部队专门为他,举行了告别仪式,许多老兵赶来送行。
他们站在灵前,回忆起张国富曾经的辉煌,感叹一位真正的英雄,竟然如此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后半生。
能得到这样的待遇,也是因为张国富的经历。
1931年,出生在吉林榆树县的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东北大地战火连天,日本投降后,国共内战爆发,他所在的村庄,更是饱受战乱之苦。
16岁那年,张国富不愿再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毅然参军,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
入伍后,被分配到一支步兵连,开始接受训练。
年纪虽小,可胆大心细,训练起来比老兵还拼,一次战斗中,跟着连队伏击国民党的运输队,敌人火力很猛,很多人被压制在阵地后方。
张国富偷偷绕到敌人侧翼,举着仅剩的两颗手榴弹冲了出去,一举炸毁了敌人的指挥车。
这一仗,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小子,不简单。”
张国富的真正成名,是在一次活捉敌将的战斗中。
那是1946年冬天,张国富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围剿一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
他所在的小分队,被派去侦查敌军指挥部的位置。
张国富一个人摸黑潜入敌阵,居然成功捉到了,指挥作战的国民党中将赵伯昭。
这位只有16岁的少年,一下子成了全队的英雄。
从那之后,张国富的名字在47军广为流传,大家都叫他“孤胆小英雄”。
张国富的名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曾是一面耀眼的旗帜。
他的功绩,被记录在部队的战史中,被写进了那个年代的英雄传说里。
1948年,东北战场进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打响。
张国富所在的部队,被派去围攻廖耀湘的司令部,这是一场硬仗,敌人的火力非常强大,伤亡不断增多,部队推进得很慢。
张国富主动请战,带着几名战友绕到敌阵后方,用火力吸引敌人注意,为主力部队打开突破口。
激烈的枪林弹雨中,先后端掉了三个机枪阵地,受了两次伤,硬是咬牙坚持到战斗胜利。
辽沈战役结束后,张国富所在的47军,举行了一次全军总结表彰大会,会上,指挥员亲自点名表扬了张国富,并当场宣布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战斗的日子没有停止,解放后,张国富又跟随部队,参加了湘西剿匪、渡江战役,每次都冲在前面,遇到危险的任务从不退缩。
1950年,被推荐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会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人物,当张国富走进大会现场时,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显得格外普通。
提到他的事迹时,整个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他的“孤胆冲锋”被反复提及,那场血雨腥风中的英勇和不屈,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大会期间,还得到了毛主席、朱老总的接见。
朱总司令亲切地问他:“小伙子,这么年轻,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张国富挠着头笑了笑,憨厚地回答:“听指挥,拼命干呗!”
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抗美援朝期间,临津江高地的那场战斗中,部队接到死守阵地的命令,敌人不断进攻,火力密集到让人喘不过气。
张国富当时已经负伤,坚持不退下火线。
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击敌人,又拿起石头与冲上来的敌军肉搏。
七天八夜后,援军赶到时,阵地上只剩下奄奄一息的张国富,战友们把他从尸堆里抬出来时,眼泪止不住地流。
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守住了高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事后,这场战斗,被写进了抗美援朝的光辉史册,而张国富,也因此被评为特等功臣。
对于这些功绩,张国富本人,没有过多的炫耀或留恋,大会结束后,很多记者想采访他,他总是用一句话搪塞:“我是代表连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甚至在后来,和战友的合影,也因为时间长久而遗失,张国富的故事,仿佛只活在老战友们的记忆里。
和平年代,张国富的部队,接到了调整编制的命令。
他作为特级英雄,本可以留在部队继续发展,却主动申请复员,对连长说:“我已经打了那么多年仗,国家也解放了,我想回老家过普通人的日子。”
连长挽留了很久,张国富态度坚决,战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他不想再占着一个位置,而是希望把机会,留给年轻的战士。
复员后,他改名为张国福,从此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先是回到了东北老家,因为家境艰难,又举家搬迁到黑龙江鹤岗,进入当地的矿务局工作。
张国富也没有选择轻松的岗位,而是主动要求到火药厂,担任一名普通工人。
每天,都穿着灰扑扑的工作服,搬运炸药,维护设备,过着平凡的生活。
工厂里,同事们都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老工人。
没人知道,这曾是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孤胆英雄”,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也很少听他说起,过去的战斗经历。
有人问起他的过去,张国富总是摆摆手,笑着说:“那都是以前的事了,不提也罢。”
家里唯一能证明他身份的,是一个旧箱子,里面放着一件破旧的军装,和几枚已经生锈的勋章。
张国富从不拿出来给人看,只在夜深人静时,偶尔一个人打开,默默地坐着,像是在追忆那段逝去的岁月。
孩子们也一直以为,父亲就是个普通的工人。
他们只记得,父亲很少发脾气,话也不多,却特别严格,教他们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从不提过去的功劳。
直到1997年他病倒后,家人才从老战友的口中,逐渐拼凑出这个,普通父亲不为人知的传奇。
隐姓埋名几十年,张国富从来没有后悔过。
张国富觉得,自己的功劳,已经属于过去,国家解放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那就足够了。
更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
他说过:“当英雄是国家需要,当普通人是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