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榆林川,满川的历史文化应该珍惜保护

塞北神剑 2025-03-19 21:39:14

李爱萍

(一)

从张家口十三里进去往东拐,一直到葛峪堡,统称榆林川,可能是因古时候榆树较多而得名。过去,榆林川大部分归原宣化县所有,2016年宣化区县合并后不久割给张家口市桥东区了。

榆林川四面环山,东有烟筒山,西有火石窑山,南有草帽山,北有人头山至葛岭,形成一个半月形山弯,弯里成川。

榆林川不仅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而且满川的历史文化,从根上讲,主要是明朝宣府镇留下的历史文化。把榆林川割给张家口市桥东区,同时也割裂了宣府镇于此处的历史文化,比如说桥东区青边口,听着不像那么回事,呵呵

(二)

闲话少说。我们从西向东看去,有羊房堡、青边口、常峪口、葛峪堡。不是“口”就是“堡”,其实,都是口中有堡,堡中有口。也就是说,这些都属于宣府镇中路在重要关口筑起的防御城堡,也就是兵营、军城,现在还能看到残存的土城墙。

榆林川北,从人头山至葛峪堡北侧葛岭的山脊都修有明长城、烽火台和敌楼。有这样的外长城(也称边墙)阻挡,为什么还在山下筑城堡?因为要驻军。可以想象,山上没有水源和粮食蔬菜,全靠从山下运送,后勤保障困难,环境也艰苦,平时守军一定不会太多,也就是轮流值班人员起瞭望作用,大部分军队要驻扎在山下这些堡子里,一旦有情况,山上的值班人员就会点燃“狼烟”,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住在城堡里的军队就会立即奔赴山上作战,同时在城堡里进行布防。

阴山余脉和燕山山脉都不是一整块大山,中间有许多小陉可以徒步或骑马通行。常峪口、青边口、羊房堡也是如此,能够从大漠通往内地,把守这些关口,可以有效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葛峪堡略有不同,是榆林川尾端南北两山都伸下一条腿,中间形成一个小峪口,如果前边三个关口失守,葛峪堡驻军可以阻挡敌军向京畿方向东窜。明朝中后期这里曾发生过数次激烈的战斗。

(三)

榆林川的河流是柳川河的支流,在宣化北门外与常峪口方向流过来的盘肠河汇流。古时候榆林川这条支流河水比较大,两岸土地肥沃,我曾想,明朝时军队可能在榆林川搞过农垦,后来看到宣化文史资料上说果真如此。

这就有了大仓盖、小仓盖。大小仓盖是明朝宣府镇驻军储备粮食之地,建有三十多座粮仓,怕下雨淋湿粮食,就把顶部设计成如草帽的盖子,故名仓盖,粮仓多的地方叫大仓盖,粮仓少的地方叫小仓盖,当时都有驻军守卫,四周还有围墙,现在围墙已经荡然无存,立了一个标志。

大仓盖历史标志碑,被人涂抹的看不清文字了

为什么把粮食储备在这里?与榆林川生产大量粮食和这里防御要点多驻守军队多有关,运输起来又近又方便。估计也往别处运粮,明朝宣府镇对于京畿太重要了,宣府镇驻军12万,多的时候达15万之众,解决吃饭问题是一等一的大事,否则怎么养军队守京城呢?

(四)

近年来我走访了榆林川的不少村庄,发现很多村庄的名字就包含着历史文化。比如:

——李指挥庄村,原名叫“于坎地”村,明朝中叶此村都指挥使姓李,有一天突遭流寇袭击,为保护村民战死村内。后人为纪念他,改村名为李指挥庄。

羊房堡

——双庙村,村里老人说从前村北有座“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人们又在此庙后建起一座太岁庙,遂叫成双庙村了。目前两庙早已不存,村名保留下来。

——殷家庄村,传说村北有座小山奇怪的不行,无故转动,人们惊讶不已,明初有一五大三粗的壮汉看不下去了,一把将其把住,所以叫“巴家庄”。后来殷姓人家人丁兴旺,就改成殷家庄了。明开国大将徐达追击元朝残兵败将归来,曾驻扎于此,修筑土堡,现仍有土堡遗迹……

这种有历史故事的村庄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尽述。

还有一些村庄最初是由山西人来定居,以姓氏而命名,比如:梅家营、大辛庄等等,这种现象不止榆林川独有,整个宣府镇管辖区内山西移民很多。为什么?明朝曾三次大规模从山西移民到宣府镇,再就是山西人主动“走东口”到宣府谋生,这里有老乡好立足啊!直到清末民国一些在山西生存困难的人还找关系来到大宣化谋生、定居,发展好的还发了家,致了富,成了大地主或实业家,目前在农村还能看到不少深宅大院。

(五)

榆林(宁远)飞机场是1935年日本侵略者强行征地建造的。解放后作为我军的军用机场,1981年秋802演习这里曾举行阅兵活动,留下了历史性镜头。2008年后改为军民合用机场,2013年正式通航。榆林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人们要记住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历史。

于榆林川东端走出,还有个元子河村,离赵川地界很近了,也划给了桥东区,在属于原宣化县的时候就被评为为全国文明村,村容村貌建设的很好,村里头的沟里湖光山色,植被茂密,风景秀丽,也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总之,张家口,特别是宣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要热爱这片古老的土地,研究琢磨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并很好地珍惜它保护它。

0 阅读:14

塞北神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