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库尔斯克,正在上演一场令人费解的战争。
一边是拥有制空权、精锐部队、重型武器的俄罗斯军队,一边是远离本土作战、缺乏空中支援的乌克兰部队。按理说,这场战争早该分出胜负。但现实却是,乌军在库尔斯克的"钉子"已经钉了整整七个月。
这场仗打得不对劲。俄罗斯派出总统特别助理久明亲自督战,国防部副部长叶夫库罗夫上将指挥前线。连朝鲜都派来了上万特种兵支援。但就是这样的阵容,依然没能把乌军赶出俄罗斯的领土。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答案其实藏在地图上。
先说说库尔斯克的地理位置。这里靠近俄乌边境,地形开阔,总面积将近3万平方公里。乌军选择这里发动进攻可不是随便选的。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库尔斯克边境只有俄罗斯边防军驻守。这些部队根本挡不住乌克兰的机械化部队。乌军一个突袭,就在俄罗斯境内打出了一个突出部。
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奇耻大辱。一个常任理事国的领土,居然被邻国占领了。哪怕只有一平方公里,也是俄罗斯的心头刺。
俄军随后的反应很快。精锐部队迅速调来了:伞兵第76师、伞兵第7师、空突第11旅、空突第83旅,还有太平洋舰队第40海兵旅和黑海舰队第810海兵旅。车臣的阿赫玛特特种部队也来了。
朝鲜更是大手笔支援。光是170毫米自行重炮和220毫米多管火箭炮就派了80门。这些谷山大炮的火力,足以让任何防线颤抖。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再强大的火力,也得打得着才行。
乌军很聪明。他们把苏梅州当作大后方,通过库尔斯克的苏贾地区中转,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补给。这条补给线有个最大的优势:距离短。
相比之下,俄军的后勤线就显得太长了。从俄罗斯后方的补给中心到库尔斯克前线,这距离比乌军的补给线要长得多。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俄军打掉一批乌军,乌克兰立刻就能补充新的部队上来。俄军想要切断补给线,但自己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进入库尔斯克的乌军都不是普通部队。这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其中还混着不少西方雇佣军。
西方国家还给乌军提供情报支持。通过军事卫星和无人机,乌军能随时发现俄军防线的薄弱点。在3万平方公里的开阔地带,这种情报优势简直就是一把尖刀,专门找软肋扎。
俄军也不是没有办法。他们在前线部署了独立无人机部队,加强了电子战力量。乌军的无人机作战被压制得很惨。俄军甚至解除了1500公斤级温压弹的使用限制。
但这些措施都没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要补给线还在,乌军就能在库尔斯克立足。
现在,俄朝联军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开始对苏贾方向发动大规模攻势,就是要切断这条生命线。
形势对乌军来说正在变得更加不利。特朗普上台后,已经开始暂停对乌军事援助。没有了西方的支持,库尔斯克的乌军很快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到那时,这场持续了七个月的战争,可能就会迎来最后的总攻。
这场库尔斯克战役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现代战争,比拼的不只是武器装备,更是后勤补给能力。再精锐的部队,没有稳定的补给线也只能是纸老虎。七个月的时间,足以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