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李默庵的回忆录,关于《七战七捷》的胜利,李默庵有不同看法和观点。他认为,《七战七捷》的胜利,功劳不属于粟裕,而是毛泽东,如果没有毛泽东的运筹帷幄,高超的指挥艺术,凭粟裕的指挥才能,《七战七捷》是胜利不了的。
不管李默庵怎样评价,在战场上,双方虽战略不同,作战目的不同,不管是牵制还是追赶,一方能打败你就是目的。失败就是失败,李默庵最终还是败在粟裕手里,这个是不争的事实,称他败军之将一点也不为过。

据李默庵回忆,南京是国民党的首都,盘踞在长江以北的华中部队,虎视眈眈的盯住南京政府,就像一把利剑插在南京的心脏里,这让蒋介石十分不安,决定派出部队赶走这股部队。
蒋介石给李默庵的任务,是赶走华中部队,而不是消灭,只要离开南京政府的视线,那他的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在战斗中损失多少,他不去考虑。
反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以少数战胜多数,能打则打,不打则退。
毛泽东从不干涉地方将领们的决断权,只要是对的,哪怕你可以不上报,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军的,能打胜仗,自行安排和处理就行。

关于《七战七捷》的胜利,这是粟裕在战斗中,利用优势兵力,以少胜多,创下战争奇迹,不得不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6年7月13日,国民党调集12万兵力 向苏中解放区进犯,当时华中作战部队有3万多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华中部队采取大踏步进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法来打击敌人。
比如,如黄路战斗,李默庵调集6个旅的兵力来消灭粟裕的部队,粟裕以4倍的兵力,将敌人包围在如皋南鬼头街、田肚里双方激战几天,歼敌一万余人。
其他战斗,比如,海安战斗,华中部队歼敌3000余人。丁林战斗,华中部队歼敌3000余人。宣泰战斗,华中部队歼敌3000余人。李堡战斗,华中部队歼敌3000余人。邵伯战斗,华中部队歼敌2000余人。如南战斗,华中部队歼敌2000余人。
解放军的作战目的,就是消灭你的有生力量,我不管用什么作战方式,只要能消灭你,就是胜利。

《七战七捷》的胜利,不只是粟裕军事指挥的发挥,还有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把敌人的行军路线以及作战部署,秘密传递到解放军手里。
解放军指挥机构,对国民党的行动以及作战部署了如指掌,这样可以做出军事部署,这也是解放军胜利的原因之一。
但是,没有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没有军事指挥艺术,他是打不了胜仗的。
至于,李默庵的说法,那只是他的狡辩,那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和想法,事实证明,解放军不管用什么战术,打赢你就是本事,目的就是消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