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清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其兴衰荣辱,至今仍引人深思。
从康熙的励精图治到乾隆的盛世繁华,再到嘉庆时期的日渐衰落,这期间的更迭与转变,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一个八岁就肩负起帝国命运的“少年天子”,他的统治历程,如同一部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史诗。
彼时的大清,百废待兴,内忧外患交织,年轻的康熙帝如同在惊涛骇浪中掌舵,面临着重重考验。
他需要面对鳌拜等权臣的压制,需要平定三藩之乱,需要收复台湾,还要抵御沙俄的入侵。
这一系列的挑战,对一个少年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然而,康熙帝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逐一克服了这些难题,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帝不仅在军事上展现出雄才大略,在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
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推行轻徭薄赋的土地政策,停止圈地,将闲置土地分给百姓耕种,鼓励农业生产。
他体恤民情,多次蠲免钱粮、丁银、逋赋,在位61年间,免除的税款总计高达1.5亿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国库收入的数倍,足以体现其“藏富于民”的执政理念。
康熙五十一年的丁税改革,更是将人丁税改为地丁税,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此外,康熙帝还重视水利建设,将治理黄河水患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经过十年的努力,最终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黄淮水患,保障了漕运畅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康熙朝的国库收入也经历了一个从波动到稳定的过程。在三藩之乱之前,国库存银曾一度达到1400万两,但在战乱期间又急剧减少,最低时仅剩330万两。
战争结束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库收入稳步增长,到康熙四十六年,达到了2600万两,并在此后基本维持在3000万两以上。
康熙五十九年,国库存银达到顶峰,高达4736万两,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标志着康熙盛世的到来。
然而,在康熙统治的最后一年,国库存银却下降到了2716万两。
这其中的原因,康熙帝自己也曾解释过,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用师”,即对准噶尔的长期战争;二是“赈饥”,即救济灾民。
由此可见,康熙帝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将国家收入用于保家卫国和赈济百姓,而非个人享乐。
——【·雍正皇帝·】——»
康熙盛世的余晖还未散尽,雍正帝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与父辈的开疆拓土不同,雍正帝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
一方面,康熙晚年吏治腐败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库亏空,财政状况堪忧;另一方面,经过激烈的“九子夺嫡”,雍正帝的皇位来之不易,他深知巩固皇权、整顿吏治的重要性。
雍正帝是一位务实的君主,他深知吏治腐败的危害,继位后便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系列整顿措施。
他设立“会考府”,由其弟怡亲王胤祥主持,专门负责清查全国各省的财政状况。
这次大规模的财政核查,揭开了令人震惊的现实:户部亏空竟然高达259万两以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政状况,雍正帝没有退缩,而是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推行“火耗归公”政策,将地方官员收取的额外费用纳入国家财政,有效减少了官员中饱私囊的现象;同时,他还推行了“养廉银”制度,规定官员可以合法领取一定的补贴,从制度上减少他们贪污的动机。
此外,雍正帝还打破了官绅的特权,规定士绅必须与普通百姓一样承担赋税和徭役,这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也促进了社会公平。
雍正朝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莫过于曹頫的抄家。曹家作为江宁织造,世代受到皇恩,却在雍正五年被抄家,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十八年,曹寅和李煦就已欠下朝廷三百多万两白银;康熙五十四年,又查出曹寅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尽管曹寅和李煦在康熙的照顾下,通过兼理两淮盐政补上了一些亏空,但到了曹頫手上,亏空进一步加剧。
虽然抄家时并没有明确说明曹家亏空的具体数字,但据推测,应该也不下一百万两。
曹家的抄家并非雍正帝的刻薄寡恩,而是曹家确实欠下了朝廷巨额债务,无力偿还。这件案子也体现了雍正帝整顿吏治、追缴欠款的决心。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雍正帝有效地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压力,并为乾隆盛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去世时,国库存银达到了3400多万两,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也是雍正帝勤政廉政的最好证明。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这位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在其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期间,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康乾盛世”的赞誉也达到了极致。
他继承了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留下的丰厚遗产,一个政治清明、财政充裕的国家机器平稳运行,无需他耗费太多心力便可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
乾隆帝也并非无所作为,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乾隆十二年,国库收入甚至超过了八千万两白银,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彰显了乾隆盛世的辉煌。
与此同时,由于康熙晚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及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的推行,使得人丁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人口增长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繁荣,也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一个奇迹。
然而,盛世的光环之下,危机也悄然滋生。
乾隆帝是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君主,他不满足于守成,更希望能够超越前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他开始了大规模的南巡,并多次进行西征、平定大小金川、收复准格尔等军事行动。
这些行动虽然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但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使得国库的银两一度缩水。
乾隆帝的六次南巡,极尽奢华之能事,每次都耗费巨资,劳民伤财。
随行的王公大臣、侍卫官员、兵丁等多达2500人,沿途的供应极尽铺张,遇山开路,遇河架桥,无数民房和祖坟被夷为平地。据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南巡仅饮食一项,一天就要花费三万多两银子,这相当于当时一些贫困省份全年的赋税收入。
除了南巡,乾隆帝还曾进行西游、东游,虽然规模不及南巡,但也耗费不菲。
此外,乾隆帝还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将其打造成一座集国内外名胜古迹于一体的皇家园林,耗资巨大。
除了大兴土木和频繁的巡游,乾隆帝沿用雍正时期的“火耗归公”政策也逐渐暴露出弊端。
由于地方官府的刻意隐瞒和贪污腐败,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贪官污吏依然存在。
然而,乾隆帝对此却并不在意,他沉醉于“十全武功”的自我陶醉之中,对国家财政的日益恶化视而不见。到他去世时,国库只剩下1000多万两白银。
——【·总结·】——»
晚年的乾隆帝虽然也曾忏悔南巡的浪费,但为时已晚,他已经将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留给了他的继任者嘉庆帝。
参考资料:
《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出版——历史档案 . 2014 (03)
《历史的一页——康乾盛世的隐患与成就》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王泽 2012-09-10
《停滞的帝国:繁荣与忧患意识》2008年10月29日 09: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乾隆南巡的排场有多大?随驾官兵侍从达3000人,花费百万银两 2022-09-15 17:30·长江文艺出版社
#MCN首发激励计划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