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回顾:高速爆燃致 3 人遇难
3 月 29 日晚,夜色如墨,德上高速安徽池祁段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平静。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上疾驰,车内坐着三名年轻女性,她们或许正畅谈着未来,满心期待着即将到达的目的地,却未曾想到,一场可怕的事故正悄然逼近。
据相关信息透露,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本应正常行驶的车道被路障封闭,车辆需逆向行驶。而这辆小米 SU7 在行驶至该路段时,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剧烈碰撞。碰撞的瞬间,巨大的冲击力让车辆遭受重创,紧接着,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整辆车。从事故现场曝光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令人痛心的一幕:车辆几乎燃烧殆尽,只剩下黑漆漆的车架,周围弥漫着浓厚的烟雾,现场一片狼藉。
更令人悲痛的是,车内的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她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夜晚,留给家人和朋友的是无尽的悲痛与思念。而事故现场车门疑似未正常开启这一细节,更是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性能的强烈关注和质疑。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讨论甚嚣尘上,大家都在追问:这起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新能源车的安全保障是否真的存在漏洞?
二、雷军发声:代表小米致歉,承诺不回避问题
事故发生后的这几天,整个网络都沉浸在悲痛与质疑之中,而小米公司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瞩目。终于,在 4 月 1 日深夜,雷军,这位小米的灵魂人物,通过个人微博打破了沉默,首次对此次事件作出回应 。
他的回应简单却充满力量,字里行间透露着沉痛与担当。“29 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短短几句话,饱含着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对家属的真诚关怀。
雷军还提到,团队在第一时间就成立了专项小组,30 日便赶赴了现场,31 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所掌握的车辆数据。然而,由于事故还在调查阶段,他们一直未能接触到事故车,这也导致很多问题暂时无法解答。但雷军坚定地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这一承诺,无疑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看到了小米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决心。
三、官方细节披露:NOA 预警与驾驶员接管时间线
随着雷军的发声,公众对事故的关注度愈发高涨,大家都迫切想要知道事故的真相。就在这时,小米公司公布了事故的关键数据,为我们揭开了事故发生前后的时间线。
时间回溯到 3 月 29 日 22:27:17,NOA 激活,车辆以 116km/h 的速度在高速上疾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一切看似正常,车辆平稳行驶在高速路上。然而,平静在 22:36:48 被打破,系统发出了 “请手握方向盘” 的脱手预警,这是系统在提醒驾驶员要保持对车辆的掌控。可驾驶员或许并未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依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8 分钟后,也就是 22:44:24,危险真正降临。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迅速启动减速程序,车速降至 97km/h。仅仅 1 秒后,22:44:25,驾驶员终于接管了车辆,方向盘左转 22°,制动踏板开度 31%,试图避免碰撞。但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在 22:44:26 - 28 这短暂的时间里,车辆还是与水泥护栏发生了剧烈碰撞,随后 Ecall 系统触发救援。
这一系列的数据,详细地记录了事故发生前的每一个关键瞬间。从 NOA 激活到系统预警,再到驾驶员接管以及最终的碰撞,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它让我们看到了事故发生时的紧张与危急,也让我们对事故的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这些数据也引发了更多的疑问。为何 AEB 未主动制动?车门为何锁死?车辆是否真的被拉回北京?针对这些疑问,小米官方也给出了回应。AEB 仅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不响应锥桶等静态障碍物,所以在此次事故中未主动制动。而对于车门锁死的质疑,由于未接触事故车,暂时无法确认具体原因。至于车辆拉回北京的传闻,更是纯属谣言,车辆仍由警方封存。
四、行业视角:智能驾驶安全边界再引讨论
这起事故,如同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小米 SU7 在技术层面的不足,更引发了整个行业对智能驾驶安全边界的深刻反思。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从接管响应时间来看,此次事故中,从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发出预警,到最终碰撞发生,仅仅只有 2 秒的时间。而语音提示完成就需要 1.8 秒,这就意味着留给驾驶员真正的反应时间几乎微乎其微,不足 1 秒。在这短暂的瞬间,驾驶员要迅速感知危险、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凸显出当前智驾系统在预警与驾驶员接管之间的时间衔接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亟需改进。
再看智驾系统的局限性,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这种方案在面对复杂路况时,就像是一个视力有限的人,难以清晰地识别周围的环境。与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相比,它对静态障碍物、特殊路况等的识别能力明显较弱。在此次事故中,面对施工改道的复杂路况,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路障并做出合理的决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车企责任方面,这起事故也敲响了警钟。专家们纷纷建议,行业需要尽快建立起接管过渡期责任划分机制,明确 L2 + 级辅助驾驶的安全边界。目前,在辅助驾驶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责任的界定往往模糊不清,车企与驾驶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只有明确了责任划分,才能让车企更加重视安全技术的研发和改进,也能让驾驶员更加清楚自己在驾驶过程中的职责,从而提高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
五、公众反应:信任危机与股价震荡
这起事故,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公众中引发了轩然大波,让小米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中,股价也随之大幅震荡。
在微博这个信息传播的主阵地,# 雷军回应 SU7 事故 #迅速登上热搜榜首,阅读量如火箭般飙升,短短几天就超过了 8 亿。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担忧。有的网友言辞激烈,质疑小米 SU7 的安全性能,要求小米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有的网友则表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恐惧,称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尝试这类高科技产品了;还有的网友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希望小米能够妥善处理好后续事宜,给家属一个交代。
在车主社群里,恐慌情绪也在迅速蔓延,“退订潮” 汹涌来袭。许多原本对小米 SU7 充满期待的准车主,在看到事故的报道后,纷纷改变了主意。他们担心自己购买的车辆也存在安全隐患,害怕类似的悲剧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在二手平台上,SU7 的挂牌量激增,大量车主急于将手中的车辆转手,价格也一降再降。曾经备受追捧的小米 SU7,如今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问津。
而在资本市场,小米集团的股价也未能幸免。4 月 1 日,小米集团股价午后开盘后直线跳水,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路狂跌。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暴跌 5.49%,收于 46.5 港元 / 股,单日市值蒸发超过 700 亿港元。从 3 月 19 日的 59.45 港元 / 股高点以来,仅仅 10 个交易日内,小米集团股价就下跌了 19.34%,最大回撤更是超过了 23.16%。这一跌幅,让投资者们忧心忡忡,对小米的未来发展充满了疑虑。
六、后续进展:家属沟通与技术整改
在舆论的持续关注下,小米公司在后续进展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力求妥善处理此次事故,回应公众的关切。
小米官方表示,他们已经申请与家属会面,希望能够当面表达对家属的慰问和歉意,了解家属的需求,共同商讨善后事宜。然而,目前仍在等待警方的协调,会面时间尚未确定。这一过程虽然充满波折,但小米公司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承诺会尽最大努力与家属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小米官方紧急更新了用户手册。在新版手册中,新增了 “应急解锁机械拉手” 的图文指引,详细地向用户展示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使用机械拉手打开车门,确保乘客能够及时逃生。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公众质疑车门无法打开的有力回应,也体现了小米公司对用户安全的高度重视。
同时,小米内部也启动了智驾系统的 OTA 升级计划。此次升级将重点强化脱手监测与障碍物识别算法,提高智驾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优化脱手监测算法,能够更及时地检测到驾驶员的脱手行为,发出更有效的预警,避免因驾驶员分心而导致的事故。而在障碍物识别算法方面,将进一步提升系统对各种复杂路况和障碍物的识别能力,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避开危险,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驾驶体验。
结语:安全无小事,真相在路上
这场悲剧不仅拷问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更将智能驾驶的技术伦理推至台前。我们期待警方调查结果早日公布,也希望小米能以更透明的姿态回应公众疑虑。毕竟,每一次事故都是行业进步的契机,唯有敬畏生命,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