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抗涝措施,南方梅雨应对,根系呼吸保障,排水系统改良
在南方,梅雨季节就像是老天爷开的一场漫长而恼人的玩笑。对于很多喜欢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种点绿植的朋友来说,这可真是个不小的考验。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尤其是像量天尺这种比较独特的绿植。
量天尺呢,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别熟悉,它还有个名字叫火龙果,不过我们今天说的是它当绿植观赏的时候。这量天尺啊,长得很特别,它的茎是三棱柱状的,而且还能长得挺高的。叶子呢是刺座状的,说不上特别茂密,但很有特色。它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特别适合种,像广东、广西这些地方,因为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很适合量天尺这种有点怕涝又需要一定湿度的植物生长。
不过呢,在南方梅雨季节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有个朋友在广州,他特别喜欢在家里种各种花花草草,其中就有量天尺。每年一到梅雨季节,他就特别头疼。为啥呢?因为量天尺虽然怕涝,但这个时候雨水又特别多,要是弄不好,量天尺的根就容易因为积水烂掉。我就问他,你采取了啥措施呀?他就跟我抱怨,说自己也不是很懂,以前就是看到积水了就拿个盆把水舀出去,但有时候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其实像量天尺这种怕涝的绿植还有很多呢。比如说文竹,文竹也是很适合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当盆栽的,它长得漂漂亮亮的,很有文化气息。但是文竹也是很容易被水涝害死的。我有个同事,以前也是不懂,在办公室里的文竹盆里老是积水,没几天文竹就变得黄巴巴的,没一点生机。还有龟背竹,龟背竹在客厅里看着特别大气,可要是浇水多了或者排水不畅,叶子也开始发黄。我邻居家就有这么一盆,一开始邻居以为龟背竹缺肥了,各种施肥,结果一点用都没有,最后才发现是根有问题了,就是因为排水不好。
在南方一些南方梅雨季节比较长的地区,像福建的沿海地区,湿度特别大,地势又比较低的地方,这种积水的情况就更严重了。我就听说有个昌平草莓种植户王师傅去了福建旅游,顺便了解下当地的农业情况。他发现当地一些种在低洼地的果树,一到下雨天就开始遭殃,树根都泡烂了。王师傅就很感慨地说,他在北方种草莓的时候,虽然担心干旱,但是很少会遇到这种因为积水导致根部烂掉的严重问题。
那量天尺到底该怎么抗涝呢?首先就要在种植的时候就考虑好根系呼吸保障。根系呼吸就像是人呼吸新鲜空气一样重要。如果是盆栽的话,选择合适的花盆很重要。比如那种有很多排水孔的陶盆就比塑料盆好。我自己就在家里种了一小盆量天尺,我那个盆就是陶盆,每次下雨或者浇水多的时候,多余的水都能很快通过排水孔流出去。而且盆底最好再铺上一层小石子或者粗沙,这样可以增加排水层,进一步保障根系能接触到空气。
再说说土壤的选择。在南方地区,如果种植量天尺,土壤的透气性一定要强。像那种疏松的腐叶土加上珍珠岩和蛭石混合的土壤就很不错。这几种土的比例大概是腐叶土60%,珍珠岩30%,蛭石10%。我有个朋友在广西种量天尺,他就按照这个比例配的土,他说他家的量天尺在梅雨季节的时候长势很好,根也没烂。
除了种植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在梅雨季节的时候,还得经常观察植物的状态。比如说,你要时不时地看一下量天尺的土壤是不是湿透了。如果是盆栽的话,可以用手指插入土壤大概2 - 3厘米,如果感觉土壤摸起来是湿的,那就说明短时间内不用浇水了。我有一次在杭州的咖啡厅里,看到他们种了一些量天尺做装饰。他们的工作人员就跟我说,他们在梅雨季节的时候,每天都会检查一下土壤湿度,还会把一些积水多的盆栽挪到通风更好的地方。
那如果说积水已经造成了根系受伤,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处理了。我听说有个广东梅州的花农,他有一片量天尺,因为一场大雨积水太多了,很多量天尺的根都被泡坏了。他没有慌,他先把那些受伤的量天尺搬到一个通风干燥的地方,然后把烂根修剪掉,用多菌灵溶液浸泡根部消毒,再换上新的疏松土壤重新栽种。经过大概一个月左右的精心照料,这些量天尺又恢复了一点生机。
和一些绿植相比,量天尺在排水方面的需求还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比如说仙人掌,仙人掌是非常耐旱的绿植,它对水分的需求很低,所以在浇水方面就不用太担心积水的问题。它可以在比较干燥的土壤里生长,可量天尺不一样,量天尺是喜欢湿润但不耐涝的绿植。还有火棘,火棘这种绿植在南方也很多人种,它虽然也需要排水良好,但是比量天尺要稍微耐涝一点。
在南方梅雨季节的时候,对于露地种植的量天尺,改良排水系统也很重要。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福建沿海地区的例子,地势低的地方种量天尺就很考验排水。一些果农会把地挖成有一定的坡度,让雨水能自然地流走。这种坡度大概是每米大概下降10 - 15厘米就比较合适。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挖一些排水沟,这些排水沟要深一些,大概半米左右,宽度大概半米到一米。这样积水就能通过这些排水沟排到更远的地方去。
对于居家种植的量天尺,如果你是住在没有地下室的房子里,那就要特别注意屋顶的排水。我有个朋友在成都,他们家屋檐很短,一下大雨就会积水。他就装了个雨水槽,把雨水引到下水道去,这样就不用担心雨水会漫到花盆里去伤害量天尺了。
再说说不同品种的绿植之间的对比。除了前面提到的仙人掌、火棘,还有虎皮兰和芦荟。虎皮兰很适合北方的室内种植,它比较耐旱,而且对于湿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大。芦荟也是,它的肉质叶可以储存很多水分,对洪涝的抵抗能力也不强。但是和量天尺相比,芦荟对水分的需求相对更稳定一点,只要不是特别长时间的积水,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在南方梅雨季节,我们除了关注量天尺自身的排水,还得关注周围环境。比如说在阳台种植量天尺的时候,周围的植物如果太多太密,会影响通风,从而降低植株底部的排水效率。我有个邻居在长沙的阳台种了很多绿植,一到梅雨季节,阳台就像个小水洼,植物们都长得不好。后来他拔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小植物,把阳台的空间给让出来了,通风变好了,积水也减少了。
我们还可以把不同的养护方法做一个时间上的对比。比如说在新种植量天尺之后的三天内,一定要浇透水,让量天尺的根能和土壤充分接触。这期间如果雨水多的话,就要随时关注积水情况。到了7天左右,可以观察一下土壤的干湿程度和量天尺的生长状态,看看有没有叶子发黄或者萎蔫的情况。15天左右的时候,如果之前有过积水的情况,就要检查根系有没有受损。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养护情况来调整浇水频率和光照时间了。
再看看地域差异带来的养护不同。在云南的一些山区,虽然也有梅雨季节,但是海拔高的地方,温度比较低,量天尺的生长速度会慢一些,对积水的要求也会低一点。而在海南的一些低地,温度高,湿度大,量天尺生长快,但是一到梅雨季节,积水问题就会很严重,如果不做好排水措施,损失会很惨重。
南方地区地形的多样性也影响着量天尺的抗涝措施。在丘陵地带种植量天尺,可以顺着山势挖排水沟,这样可以利用地势自然排水。而在平原地区,可能就需要更多的人工排水设施,像排水池之类的。
从网友分享来看,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个浙江网友说,他的量天尺在梅雨季节的时候差点就没保住。他一开始只是看到叶子有一点发黄,也没太在意,后来发现是根部积水严重导致烂根了。他按照网上的一些方法处理,修剪了烂根,换了土,还把花盆放在了一个小架子上,让土壤能更好地干湿交替,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护,量天尺又重新长好了。
还有一个陕西网友,他是在家里用小型的种植箱种量天尺。他说到了南方梅雨季节,他就会把种植箱搬到室内没有积水的地方,虽然有点折腾,但是能保证量天尺的安全。
在这南方梅雨的漫长时光里,量天尺的生长就如同一场挑战与应对的游戏。我们种下它,本是想给生活增添一抹绿意,可在潮湿的气息弥漫下,它的根系就像是在水下的小生命,时刻面临着窒息的风险。
我们尝试着各种方法,从精心的土壤配置,到细致的浇水频率把控。可仍有一些问题如同隐匿在暗处的礁石,时不时冒出来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那偶尔的暴雨,可能会瞬间打破我们精心构建的排水平衡。
那在不同的养护环境下,如何更加精准地把握量天尺的抗涝尺度呢?是在通风较好的露天阳台,还是相对封闭的客厅阳台?又或者在高度不同的楼层的阳台养护,是否需要不同的抗涝策略?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种植实践中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