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但凡遇到点什么挫折或者有了什么心事总会说到:放下吧,放下就好了。
但是你是否知道,即使是自己在说放下,可到底放下的是什么呢?
其实不管放下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成已成对心境有拖累的羁绊。
从佛家的角度说,那就是心魔。
东晋名僧佛肇大师说:照不失虚,则涉有而无累;虚不失照,则观空而不醉。
佛肇大师说的虚,就是空性,意思是观照世间智慧,却又不失空性。
如果一个人心,能够映照空性,那就到了涉而无累的境地。
佛肇大师说的虚不失照,则观空不醉,也是空性的,但我们还要做到一点,不要失照世间因缘生灭的相色,那样才能算是观空不醉。
对佛心来说,了悟了,一切都是空的,只要不陷入执着境,所有都能坦然放下。
很多人理解,佛心的放下是消极避世的,但真正的佛心,并非什么事都不做,更不是该做的事也不敢去做。
真正的放下,其实放下的只是心里在那份执着,以此避开心魔,但并不是让你放下去做事的积极心。
那么,哪些事是不能消极、不能放下的呢?
佛心认为,利益众生、利人利己的事,都是不能放下的,反而是要积极去做的。
如果把这些也当作“观空”而心如止水,那就不是佛法,更不是佛心,而是消极和颓丧的。
古时候有个青年才俊,从小智慧超群,涉猎非常广泛,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年纪轻轻就打出了名声。
可即使这样,他什么事都能做,却没有某一种特别精湛的。
从学艺广度来说,他是无人能及的,但从不敢解决问题的角度看,他却又一事无成,一转眼就到了五十岁。
于是,非常自负却又得不到实际尊重的他,就去请教得道高人,希望他能帮自己指点迷津。
将自己的半生遭遇一五一十禀告了得道高人之后,才俊同时也没有隐瞒自己的经历和烦恼。
高人听完只是微微一笑,半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吩咐小沙弥给他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斋饭。
高人请才俊吃完,这才开口发问:施主吃完,感受到了什么味道吗?
才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您的斋饭味道很好,我只觉得里面五味俱全,没有什么缺失,可却又不能分辨清楚,唯一的感觉就是吃完了好吃,肚子也撑饱了。
高人继续问他说:那你现在还觉得舒服吗?
才俊说:吃太多了,哪里还有什么舒服可言,唯一的感觉就是难受。
高人这才凝重地对她说:你感不到舒服、只感到难受是对的,你吃得太杂太多,肚子怎么能不胀呢?
因为你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来享受美味的,不是来享受难受的。
才俊如梦方醒地明白过来:为什么我会舍本逐末呢,如果早点懂得选择,那不就能只感到享受而不收获难受吗?
也就在这一刹那,才俊终于醒悟。
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苦闷,为什么一直一事无成,原因就是“贪多不烂”,杂而不精,焉能体会到学识中的快乐?
从佛心来看,才俊的困境,其实就是执着太重,蒙蔽了灵巧,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本心。
你以为才俊这样的例子只是佛门典籍里“捏”出来的吗?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如恒河砂石。
就像我们现在的人都要上班,上班才能有收入养家,为了学会一技之长,从小就得好好上学学习只是。
这个过程里,我们肩膀上的责任逐步加重,你有时候是不是也觉得负担不起、甚至喘不过气来?
于是,感到承受不起的人就会去逃避,有的则会去挣扎。
但也有人,他们肩上的责任不重、或者是前面逃避和挣扎的人减轻了负担之后,他们同样也会感到更加迷茫。
为什么?因为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方向。
由此可见,责任和负担,我们也需要平衡,更需要做出选择。
要懂得放弃,唯有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必须放下的东西,自己才能走得更远更高,也就更接近佛心。
那么,到底是先放下还是先拥有呢?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当然得先拥有,才有放下的可能。比如一首歌那么唱:还没来得及拥有,谈何失去?
因此,佛心也是如此,先“提得起”,才能“放得下”。
如果什么都没有掌握,什么都不曾接触,你就以“观空不醉”为由去放弃,那不就成了逃避么?
而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了,福报和功德都具足了,及时放手放下,才更有可能获得永生。
现在的躺平一族,嘴里说着这世界太繁杂,我不想自己活得那么累,于是就彻底躺平。
其实,这种躺平哪里叫躺平,无非就是懒惰和自私而已。
你手里什么都没有握住,就连生存的基本都没有,谈什么放手放下,更别说佛心的放下执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