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耀出生于湖南韶山冲,家境殷实的他本可安享平静生活。1925 年毛泽东回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却点燃了毛远耀对正义与变革的渴望,彻底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
1929 年,年仅十几岁的毛远耀踏上征程,前往天津投身地下情报工作。他承担起了印刷革命思想刊物的重任。他需要小心翼翼地筹备纸张、油墨等物资,时刻警惕着敌人的搜查与抓捕。但毛远耀凭借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次次成功完成任务。
他所印刷的刊物,将革命的火种传播到更多人的心中,唤醒了民众意识、凝聚了革命力量。他在天津的这段经历,不仅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开端,也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 1937 年,毛远耀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来到延安。在延安这片充满希望与热血的土地上,他进入抗大学习,系统地接受革命理论与军事技能的培训。在抗大的日子里,他聆听着先辈们的教诲,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充实自己的革命素养。
抗大毕业后,毛远耀肩负着使命前往东北地区。当时的东北局势复杂,面临着日寇的残酷统治与多方势力的角逐。毛远耀深入基层,积极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斗争,为抗击外敌贡献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地区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出任大连公安局长和市委领导等职务。他致力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毛远耀被委以重任,出任衡阳市委书记。此时的衡阳,百废待兴,建设任务极为艰巨。毛远耀深入调研衡阳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规划。在他的带领下,衡阳开始逐步恢复生机,各项事业有序推进,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毛远耀初任衡阳市委书记,便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的道路规划建设之上。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很重大,于是不辞辛劳,亲自深入衡阳的大街小巷进行细致调研。他走遍每一个角落,了解城市的布局与现状,掌握民众出行的痛点与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果断成立专门的工作组,集结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道路建设工作。
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犹如一道巨大的障碍横亘在前。但毛远耀没有丝毫退缩,他以身作则,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工资,为解决资金问题率先做出表率。他进而号召全体衡阳人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的号召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凭借着他深入群众、与民众打成一片所积累的威望与信任。
衡阳民众被他的真诚与决心所打动,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工商界人士,都积极投身到道路建设的热潮之中。在毛远耀的带领下,衡阳的道路建设工程逐步推进,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开始在城市中延伸,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更为衡阳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通道。
毛远耀在这一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业建造的宏伟事业中。他奔走于全国各地进行深入调研。他深入矿山、工厂、原料产地,详细记录各类基础原料的储备量、开采难度、运输条件等关键信息。
基于扎实的调研成果,毛远耀果断下达了提升产量和保障专家、工人待遇的命令。要想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对于专家,他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与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攻克技术难题,研发新型生产工艺。对于工人,他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劳动条件,组织技能培训,让工人在工作中有尊严、有奔头。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成效显著。他主管的工厂轮胎产量犹如火箭般蹿升,实现了大幅增长。从最初的年产量有限,到后来逐步突破一个个产量瓶颈,最终不仅满足了国内众多行业对于轮胎的大量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伴随着产量的提升,工厂的利润也水涨船高,成功突破了亿元大关。
后来,毛远耀来到湖北武汉测量学院任职开启了他教育生涯的新征程。初入校园,他便积极投身于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教学体系的构建之中。他深知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他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们促膝长谈,了解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困难。
在他任职期间,他与毛主席在武汉大学留下的唯一一张合照,成为了他教育生涯中一段独特而珍贵的记忆。这张合照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所秉持教育信念与伟人思想的一脉相承。他将毛主席的教诲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倡导学生们既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关注社会民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与社会责任感。
步入晚年的毛远耀,工作的脚步依旧未停歇。韶山政府的邀请,让他有机会故地重游。当他再次踏上这片生他养他且充满革命记忆的土地时,深情地回忆起与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在主席言传身教下踏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那些在艰难困苦中因主席的鼓舞而坚持下来的瞬间,心中满是对主席的怀念与感激。
毛远耀的一生都深受主席思想的影响,从年少时的革命启蒙到成年后的奋斗历程,主席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
2013 年,毛远耀在武汉走完了他长达 101 年的传奇人生旅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高风亮节。他将自己一生积累的所有遗产毫无保留地资助公益事业,希望能在生命的尽头仍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而他的葬礼,也如他一生低调质朴的作风,没有大操大办,一切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