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陟东旭
1938年2月21日,八路军115师343旅跟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战况激烈。
关键时刻,营长王耀南对工兵营的战士下达一个奇怪的命令:
打退敌人进攻后,迅速发起反击,但是冲到半山腰的时候必须立即返回;而且还要把鬼子尸体带回来。
这个奇怪的命令,让指战员有些迷茫,但军令如山,都得无条件执行。
事后他们才知道,王耀南这样做的高明。
1938年春节刚过,侵华日军第1军的第20、109师团和第108、14师团各一部,急不可耐地向晋南、晋西地区大举进犯。
其中,第20师团由祁县向晋西南进攻,一路南下,距离黄河防线越来越近。

王耀南
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下令343旅由正(定)太(原)铁路急行军到灵石-孝义以西地区,阻击来犯之敌。
为打好这一仗,师直属工兵营奉命前往紫金山西南一带勘察地形。
工兵营的营长,正是王耀南。

115师343旅旅长陈光
2月21日,完成勘察任务的工兵营从西向东通过吕梁交口县双池镇打算返回师部,走到川口的时候,路上突然发现几名穿灰色军装的战士。
一问才知道,他们是343旅的侦察员,得知王耀南的去向,他们焦急地说:“不可以再走了,大批日军正向川口村赶来。”
得知消息,王耀南不但没有惊慌,反而很高兴。
因为他们在动身之前,343旅旅长陈光带着旅部机关和685团部,还有一营刚从他们身边经过,目标也是川口,686团则在后面距离也不过二三里路。
这样即使遇到日军,也能消灭他们。
就在这时候,东面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又有侦察员来报告说,日军有1500人,而且685团已经跟敌人交火了。
由于日军装备精良,1500名日军没有数倍于他们的兵力,是难以对付的。
但王耀南并没有下令工兵营前去支援,而是在原地观望。
不到一刻钟,686团在团长李天佑的率领下气喘吁吁跑了过来,王耀南快步来到路中央,将其拦住。

李天佑
“王耀南,干什么?”李天佑瞪大眼睛问道。
王耀南没有回答,而是问:“李团长,你的武器弹药有鬼子多吗?”
“没有。”李天佑回答。
“李团长,既然我们的武器弹药没有鬼子多,你们团上去也解决不了问题。”
“依你说,该怎么办?”李天佑问。
“依我看,我们应该迅速占领左侧这个山头,估计陈旅长很可能会带着686团过来,日军也一定会追到这里,到时候我们占领制高点……”
没等王耀南说完,李天佑便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说:“我知道了,现在就去占领制高点。”
很快,686团去抢占山头,工兵营则指导和协助他们争分夺秒抢筑工事。
大约过了半小时,旅长陈光果然跟着杨得志的685团团部和1营边打边撤,到了山下。
得知686团和工兵营占领了山头,陈光面露喜色,决定以旅部直属特务连、警备连、训练队协同685团据守河滩阵地;686团和工兵营依托山坡阵地掩护河滩部队阻击日军。
杨得志团长指挥部队刚刚进占河滩阵地,日军已气势汹汹地跟了过来,敌人的火力很猛,打得他们抬不起头。
李天佑一见心急如焚,提议派人去支援685团。
王耀南再次阻拦:“李团长,我们还是抢挖工事,等日军炮兵上来就没有机会了。”
李团长问:“如果河滩阵地失守了,我们修筑工事有什么用处?”
王耀南凑到李天佑耳边,小声说:“请李团长放心,我自有安排。”原来,在修筑工事的同时,王耀南已经让自己的一部分工兵在河滩阵地一百米远的地方埋设了大量地雷。
有人恐怕不信:速度有那么快吗?
那就小看王耀南了。
王耀南是江西萍乡人,先辈是做鞭炮的,火药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
后来他跟着爷爷和父亲到安源的矿井下当矿工,因为井下采煤需要爆破,他学会了爆破技术。
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王耀南就一直负责爆破工作,从爆破队副队长做起,一直干到工兵营营长。
抗战爆发后,王耀南随着115师北上,担任工兵主任。
他和手下制造地雷和使用地雷的水平堪称当时的“天花板”,布雷速度也极快。
向河滩阵地进攻的敌人,果然进了王耀南布下的地雷阵,被炸得人仰马翻。
地雷数量不算多,但是这一爆,把鬼子炸蒙了,他们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地雷,停在那里不敢冲锋。
当他们缓过劲来,探明地雷不多,685团的河滩阵地也得到了加固。
敌人仍然害怕踩雷,开始用大炮轰击阵地。
一阵炮轰之后,日军开始冲锋,黄压压的一片,气势汹汹,机枪、步枪的扫射声,夹杂着手榴弹和掷弹筒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
尽管如此,日军明显都保持着距离,唯恐踩上地雷的时候被一锅端。
因此,河滩阵地敌人的进攻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反而丢下几十具尸体。

在停歇半小时后,敌人突然改变了打法,放过河滩上的八路军,从两翼向山上的686团发动进攻。
因为这时,山上的工事基本修筑完毕,大多数战士已经隐蔽,只有工兵营的战士还在加固阵地,日军指挥官误以为山上没几个人,便打算攻占山头,居高临下打击我军。
日本步兵不顾山下685团战士的火力拦截,绕过河滩阵地,从两翼向山顶进攻。

685团团长杨得志
在炮火的掩护下,他们很快山攻到了半山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耀南向工兵营下达了那道奇怪的命令:冲到半山腰赶紧返回;想方设法把半山腰的鬼子尸体带回来。
在他的劝说下,李团长也给战士下达了这一奇怪的命令。
这个命令,让很多战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战事紧急,也没有时间细问,转身冲下了山。
正所谓,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无条件地执行。
一阵炮轰之后,日军又开始冲锋,他们很快抵近山顶,防守部队不跟他们硬拼,而是引爆地雷并投掷手榴弹杀伤敌人。
地雷一响,敌人心有余悸,很多日军转身就跑,跟冲锋的日军撞在一起。
见此情形,李天佑大手一挥,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200多名战士呐喊着越出了战壕。
他们遵照命令,打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停止攻击,并且背上几十具日军尸体撤回到山上。
战士们气喘吁吁,把日军尸体拖到王耀南跟前。
王耀南笑着说:“愣着干什么,快去解皮带,拿宝贝啊。”
战士们恍然大悟,因为日军的子弹盒都挂在皮带上,我军又缺乏子弹,但如果在山坡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取子弹盒,既费事又危险。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日军尸体背到山上,途中反面起了遮蔽日军火力作用,日军也不便开枪。
就这样,686团的反击不仅打退了日军的几次进攻,还缴获了几挺“歪把子”轻机枪、上百颗手雷和将近6000发子弹。

抢回日军尸体的好处不止这些,日军很重视同伴的尸体,看到我军把尸体夺走了,打仗缩手缩脚。
当敌人发动又一轮进攻,打到半山腰的时候,有的战士急中生智,把日军尸体挂在树上。
日军指挥官看到这一幕,便下令暂停射击。
日军停止进攻,还有一个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当他们从两翼向山上进攻的时候,河滩上的685团也没有闲着,他们在杨得志的指挥下猛揍敌人的屁股,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
在激战中,太阳渐渐落山,天色渐黑,日军不敢恋战,没有发动新的进攻。
陈光旅长及时调整部署,用686团和685团1营和3营以及工兵第4连,换下了伤亡较大的685团2营和旅直属队。
就在交接结束后,阵地前出现了异常情况。
几十名日军士兵打着手电筒和火把,用木棍挑着白旗,径直向隐蔽在战壕的685团战士们走来,好像还用担架抬着什么人。
杨得志见状立即请示:“怎么办?”

陈旅长说:“既然打着白旗,先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些日本兵打着白旗一边走,一边用生硬的汉语喊道:“别开枪,我们是来谈判的。”
原来,日军担架上抬着的,是我军的重伤员和牺牲烈士,他们希望以此交换被打死的日军。
陈光立即下令,跟日军进行交换。
就这样,日军抬着同伙的尸体,一步一步走下山去。我方则迅速后运战士的遗体。
王耀南看到这一幕,受到启发,他请示陈光之后,让工兵连的战士用木棍和铁锹制成简易担架,把伤员放在担架上,用白衬衣盖着,大胆地向我军后方转移。
为了防止敌人节外生枝,李天佑和杨得志两个团长让战士们进入戒备状态,监视敌人的动向。
因为有之前的成功交换,日军看到我方抬的是伤员,上面盖的又是白衣服,他们没有开火。
夜幕降临,日军担心我军有救兵来授,撤出了战斗。

李天佑将军
惊心动魄的川口遭遇战,以这样的方式意外收场,我军牺牲200余人,毙伤日军200余人,日军围歼我343旅一部的企图没有得逞。
军事指挥才能,有的是后天取得,有的是天赋。王耀南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他的军事生涯几乎都是在搞爆破和架桥,很少指挥战斗,但是川口遭遇战中,他的军事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耀南回忆录》王耀南著
2,《坎坷的路》胡奇才著
大快人心~[得瑟][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