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的一座天桥下,一名男子突然倒地。
他没发出任何声音,等人们反应过来,他已经气绝身亡。
经过调查,这名男子竟然是前苏联著名武器专家尤里·巴甫伦夫,一个背叛苏联的叛逃者。而他的死因是被一种高科技毒烟武器杀死,凶手是一名来自苏联克格勃的华裔女特工。
尤里·巴甫伦夫曾是苏联最耀眼的天才,年仅16岁的他因家人死于德军空袭而立志参军报仇,却在寒冬中差点被冻死。
勃列日涅夫救了他,这位将军亲手将奄奄一息的少年送入医院,并在战后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送巴甫伦夫进入苏联军事科技大学,给予他最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也因为勃列日涅夫的推荐,将巴甫伦夫当作特殊人才培养。他不负众望,仅用了三年就设计出了两种世界级的轻武器,为苏联军事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有人说,“如果苏联有兵器天才,那一定是尤里·巴甫伦夫。”
但这位天才并没有一直守住自己的荣耀。
表面上,他是苏联的兵器专家,备受尊敬,实际上,他沉迷于奢靡生活。
巨额的奖金、高薪收入,全部被挥霍一空,甚至欠下巨额债务,他的个人生活一团糟。
赌博、挥霍、奢靡让他债台高筑,而这些习惯最终成为他走向叛逃的致命诱因。
1967年,他因个人研究工作前往保加利亚讲学。
在这里,美国特工开出了条件:偿还所有债务、提供安稳的生活以及高额报酬。
巴甫伦夫在利诱面前没有任何犹豫,他用自己掌握的苏联武器研发资料换取了美国的庇护。
这些机密数据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也彻底摧毁了他与勃列日涅夫的父子般的情谊。
当时的苏联高层得知消息后震怒不已。
勃列日涅夫几乎瘫倒在地,他再三确认:“是他吗?确定是尤里?”
情报人员点头后,他一拳砸在桌上,下令全力追杀巴甫伦夫。
他们在美国费城找到他,派出的刺杀小组却因美国中情局的提前布防而无功而返。
随后,巴甫伦夫转移到夏威夷,又两次躲过克格勃的追杀。为掩人耳目,他整容改名,最后以“西德商人”的身份定居东京。
巴甫伦夫的行动严密,但克格勃的情报网络更为庞大。
一年后,他们再次锁定他的行踪,这一次,克格勃决定派出一名华裔女特工傅索安。
她的亚洲面孔不会引起怀疑,加之她在此前任务中的表现出色,被认为是完成任务的最佳人选。
傅索安从苏联出发,化名“李娜丽”,以香港居民身份进入日本。
克格勃为她提供了详尽的情报——巴甫伦夫每天早晨6点左右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随后前往天桥下的擦鞋摊买报纸,享受片刻悠闲。
两名保镖形影不离地保护他,这个天桥,成为她行动的核心地点。
为了融入当地环境,傅索安扮成卖报女,每天在天桥下观察巴甫伦夫的行为规律。几天后,她确认情报无误,开始策划行动。
一天早晨,当巴甫伦夫在公园结束散步准备买报纸时,傅索安与两名假扮路人的男子在天桥下“发生争执”。
争吵声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的两名保镖立刻上前干预。
这时,傅索安假装被人推倒,靠近了他。她手中的报纸卷着一把特殊的毒药枪,毒烟通过枪口喷出,直袭巴甫伦夫的脸。他没有发出一声呼喊,就倒在了擦鞋摊上。
任务完成后,傅索安迅速撤离,乘坐事先安排的出租车前往机场,返回苏联。
日本警方接手这起案件后,通过尸检发现死因为“心肌梗塞”,但由于死者身份特殊,案件很快不了了之。
巴甫伦夫的死亡并未激起太多涟漪。
他的叛逃以及随后被追杀的经历,成为冷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谍战案例之一。
这场围绕国家利益、忠诚与背叛展开的戏剧,最终以叛徒的失败落幕。
傅索安因长期执行高风险任务罹患癌症,于1974年去世,年仅25岁。
在冷战时期的谍战中,忠诚和背叛的界限从未如此清晰。
无论是巴甫伦夫的结局,还是傅索安短暂的一生,都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