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了,美国终于意识到:越脱钩,中国越强大

营巨聊社会趣事 2024-10-31 07:08:35
前言

这几年来,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承认美国精心设计的"脱钩"战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似乎加速了中国的发展。

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更是指出,美国越想与中国脱钩,反而越加深了对中国的依赖,无形中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面对这一现实,美国政策制定者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美国不得不认栽,并开始主动寻求改变?

脱钩失败

最近几年,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多家美国媒体貌似是真的认识到了什么,一个个发表的文章都承认美国的脱钩计划已经失败。

这些媒体指出,美国越想与中国脱钩,反而越依赖中国,无形中增加了中国的影响力。

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来削弱中国,实质上是企图用丛林法则来处理国际关系,但这种做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相比之下,中国采取了开放吸引外资的策略,通过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大型展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其开放的姿态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讽刺的是,美国的封锁措施不仅没有遏制中国的发展,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2023年3月26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参加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对话会时早就建议过拜登政府,应与不断壮大的中国合作,警告与中国脱钩将导致美国承受巨大经济成本。

他还强调,"印太经济框架"应立足共赢,而非敌意,可谓是苦口婆心的劝谓了

紧随其后,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香博于2023年4月1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对中国采取脱钩断链不现实,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别人劝就算了,现在自己人都开始这么认为了,相信美国政府也应该意识到了。

越脱钩越强的中国

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进一步凸显了美国脱钩策略的困境,以福特汽车为例,该公司预计将亏损50亿美元,而其雄心勃勃的电动车计划却严重依赖中国生产的电池。

这种依赖关系让福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也折射出许多美国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与福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公司的做法,苹果不仅没有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增加了中国大陆供应商的数量。

苹果CEO更是公开赞扬中国的技术优势,这一立场在美国科技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苹果的选择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脱离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对许多美国公司来说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高科技领域,在传统产业中也展现出惊人的优势,欧洲市场上出现的"白菜价"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生产的光伏板以每平方米仅1欧元的低价冲击市场,有些欧洲农场主甚至开始用这些价格低廉的光伏板作为围墙。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成本优势,也让美国决策者们对本国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愈发强烈。

在科技领域,中国的快速崛起更是让美国坐立不安,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中国企业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面对中国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的进步,美国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干预中国科技企业的海外扩张,试图维持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策制定者们或许会意识到,在这个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试图孤立一个经济体量堪比美国的国家是多么不切实际。

合作共赢,而非对抗脱钩,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明智之选,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分歧中找到共识,将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市场会说话

美国近年来还一直在尝试替代中国供应链,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友岸外包"计划和"中国加一"策略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印度、越南等国家虽然被寄予厚望,但在质量和效率方面仍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国家反而增加了对中国原料的进口,使得美国的替代计划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

面对全面脱钩的困难,美国转而实施"精准脱钩"策略,将目标锁定在高科技领域,然而,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的做法能否持续,令人怀疑。

历史似乎在重演,让人不禁想起90年代美国对华制裁最终不得不放弃的往事。

如今,美国试图在中国之外建立独立的供应链,却发现仍然无法摆脱对中国原料的依赖,维持双重供应链带来的高昂成本,更是让许多美国企业望而却步。

美国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困境,脱离中国供应链不仅导致成本上升,还直接影响到它们的全球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将会大幅削减企业利润,在利益与政治之间,美国企业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现实的压力迫使美国企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他们逐渐认识到,贸然脱钩可能导致灭顶之灾。

资本家们深谙生存之道,不愿意为了政治考量而自取灭亡,因此,许多企业选择继续与中国合作,寻求在新形势下的共存之道。

一味竞争没有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彭斯在2023年3月30日发表于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的文章《毁灭性的脱钩》中,对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做出了深刻分析。

他指出,中美正走向实质性但非彻底的"脱钩",双方都承认这是一场非合作博弈。

斯彭斯警告,这种趋势将导致全球经济四分五裂,阻碍技术发展和扩散,甚至可能妨碍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他的结论令人深思:中美"脱钩"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且深远的影响。

然而,美国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虽然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改变经济格局,但市场的决定权往往大于政治意志。

技术扩散、投资流向、产业结构布局等客观因素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构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正是这种市场力量,让美国的"脱钩"计划举步维艰,短期内,政策干预可能会对中美经济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难以持续,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终将克服人为设置的障碍,寻找新的平衡点。

合作才有出路

美国企业的实际行动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面临政治压力,许多公司仍选择留在中国市场,甚至加大投资。

他们明白,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割裂与中国的联系不仅不现实,而且可能危及自身生存,这种理性的商业决策,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政策层面的"脱钩"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被动应对美国的"脱钩"尝试,相反,中国加快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为全球供应链提供了更多选择,中国的应对之道,某种程度上化解了美国"脱钩"策略的威力。

国际舞台上,其他国家的态度也值得关注,虽然有些国家在美国压力下调整了对华政策,但大多数国家仍然希望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

他们认识到,在当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人为制造隔阂只会损害自身利益,这种国际共识,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政策制定者可能会逐渐认识到,试图通过"脱钩"来遏制中国发展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

毕竟,全球经济的繁荣需要各国通力合作,而非相互隔绝,在这个认知基础上,中美关系有望找到新的平衡点,从对抗走向竞合。

结语

尽管当前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但经济规律和市场力量终将推动两国关系回归理性轨道。

"脱钩"所带来的短期影响或许显著,但从长远来看,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联系难以彻底切断。

未来的中美关系,很可能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分歧中谋求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参考:

环球网《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环球时报年会,专家谈美国对华“脱钩"政策》

参考消息《美诺奖得主:中美“脱钩”的后果将是毁火性的》

光明网《美媒文章:对华“脱钩”只会削弱美全球竞争力》

0 阅读:0

营巨聊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