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1 日,美菲 "肩并肩 - 25" 联合军演正式启动,这场集结 1.4 万兵力的年度最大规模演习,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围堵进入新阶段。与以往相比,此次演习呈现三大显著变化:
1. 地域突破:从南海到台海的 "双海联动"
演习首次将重心北移至菲律宾最北端的卡加延省,该区域紧邻巴士海峡,距离台湾岛仅 400 公里。美军在此部署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和 "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ESIS),试图构建对台海的 "反介入 / 区域拒止" 能力。更值得警惕的是,演习科目新增 "模拟封锁巴士海峡" 和 "反登陆作战",直接针对解放军可能的台海军事行动。这种 "南海 - 台海" 双线施压的战略设计,暴露了美国试图通过菲律宾将两大热点问题捆绑的野心。
2. 技术突破:多域作战体系的实战化验证
此次演习引入 "全面战斗测试" 概念,涵盖陆、海、空、天、网全作战域。美军首次在菲律宾部署 "提丰" 系统,该系统可发射 "标准 - 6" 防空导弹和 "战斧" 巡航导弹,射程覆盖南海大部分区域。同时,美菲首次演练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实现卫星、无人机、舰艇数据实时共享。这种技术整合使菲律宾从单纯的 "前沿基地" 升级为 "作战节点",显著提升其介入地区冲突的能力。
3. 联盟突破:多边化军事同盟的雏形显现
除美菲主力外,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 16 国派出观察员或参演部队。日本自卫队首次参与美菲反潜演习,澳大利亚则提供 "霍巴特级" 驱逐舰支持。这种 "1+N" 模式(美国主导 + 多国参与)正在重塑地区安全架构。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借演习推动 "印太海上安全倡议",试图将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纳入对华威慑网络,形成 "小北约" 雏形。
二、中方反制:从战略威慑到体系破击的多维回应面对美菲挑衅,解放军在南海同步展开连续 4 天的实弹演习,释放出清晰的战略信号:
1. 战术层面:检验新型装备与协同作战能力
此次演习科目包括 "区域防空"" 反舰突击 ""岛礁夺控" 等,重点验证三大能力:
远程精确打击:火箭军东风 - 21D 反舰弹道导弹与空军歼 - 16 挂载的鹰击 - 12 超音速反舰导弹形成 "饱和打击" 体系,模拟对航母战斗群的突防。
体系化防空:海军 055 型驱逐舰搭载的海红旗 - 9B 防空导弹与预警机、卫星数据链联动,构建 "天 - 空 - 海" 一体化防空网络。
无人化作战:攻击 - 11 隐身无人机与歼 - 20S 双座型协同,演练 "有人 - 无人" 蜂群战术,实现对敌方雷达和通信节点的压制。
2. 战略层面:维护主权与地区稳定的双重宣示
中方通过三大行动强化战略威慑:
常态化巡航:辽宁舰航母编队穿越巴士海峡进入西太,与南海演习形成 "南北呼应",展示突破岛链封锁的能力。
外交反制: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签署《南海油气共同开发协议》,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提速,分化东盟内部对华立场。
法律斗争:向联合国提交菲律宾非法 "坐滩" 军舰的法理证据,通过国际仲裁程序揭露美菲 "以武促谈" 的本质。
3. 舆论层面:塑造国际话语权的主动出击
中方利用三大平台展开舆论战:
官方表态: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美菲军演 "破坏地区经济增长前景",强调 "玩火者必自焚"。
民间行动:中国海警船在黄岩岛常态化执法,同步公布菲方侵权证据,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学术发声:智库发布《南海安全形势白皮书》,系统论证中方主权主张,驳斥美菲 "航行自由" 谎言。
三、地缘博弈:从军事对抗到体系竞争的深层逻辑这场军事博弈的背后,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全面升级:
1. 美国的 "新冷战" 思维与战略困境
美国试图通过 "印太战略" 构建对华包围圈,但其面临三大矛盾:
战略资源分散:同时应对俄乌冲突、中东乱局、台海危机,导致亚太兵力不足。此次演习美军仅投入 9000 人,不足其驻日兵力的 1/3。
盟友离心倾向:菲律宾国内反对党发起 "反美军演" 抗议,越南、印尼拒绝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显示美国 "联盟战略" 的脆弱性。
技术代差缩小: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突破,正在抵消美国传统军事优势。
2. 中国的 "防御性崛起" 与战略定力
中方通过 "三结合" 策略应对挑战:
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结合:在南海保持适度军事存在的同时,推动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2024 年中国 - 东盟贸易额突破 6000 亿美元。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结合:除军事演习外,中国主导建立 "南海海上搜救中心",提升区域应急响应能力。
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结合:国产 WS-15 发动机量产使歼 - 20 彻底摆脱对俄制装备依赖,同时与巴基斯坦、泰国分享无人机技术。
3. 菲律宾的 "战略赌博" 与现实困境
马科斯政府的亲美政策面临三重危机:
经济负担:美国出售的 20 架 F-16 单价高达 2.8 亿美元,远超国际市场均价,菲 2025 年国防预算仅 45 亿美元,难以承受后续维护费用。
政治风险:杜特尔特家族联合反对党发起弹劾案,民调显示马科斯支持率从 59% 暴跌至 31%,国内政治分裂加剧。
安全悖论:过度依赖美国导致菲律宾成为 "中美博弈前线",其北部军事基地可能在冲突中首当其冲。
四、未来展望:从危机管控到秩序重构的路径选择这场博弈将深刻影响亚太安全格局:
1. 短期风险:误判与冲突升级的可能性
美菲军演与中方反制形成 "以武对武" 的危险循环。若菲律宾在仁爱礁、黄岩岛采取进一步挑衅行动,可能引发海空对峙甚至擦枪走火。美国 "战略模糊" 政策(既支持菲律宾又避免直接冲突)增加了局势不确定性。
2. 中期趋势:体系竞争下的局部热战风险
中美在南海的竞争正从 "军事威慑" 转向 "体系破击"。美国试图通过 "分布式海上作战"(DMO)和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抵消中国优势,而中国则通过 "区域拒止 / 反介入"(A2/AD)和 "智能化作战" 构建非对称优势。这种竞争可能催生新型作战样式,如网络战、太空战、电磁频谱战。
3. 长期出路:对话合作与规则重塑的必要性
地区国家普遍期待 "双轨思路":
安全对话:重启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建立南海危机管控热线,避免误判。
规则共建:加快《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推动 "南海资源共同开发",将争议转化为合作机遇。
多边合作:依托东盟、上合组织等平台,构建包容性安全架构,削弱军事同盟的排他性。
结语:在危机中寻找新平衡美菲军演与中方反制的本质,是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同盟维持霸权,而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合作实现共赢。历史经验表明,单纯的军事对抗无法解决复杂的地缘矛盾,唯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安全架构,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对于菲律宾而言,认清 "选边站" 的风险,回归 "大国平衡" 外交,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明智选择。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智慧与克制比武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