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需要一种叫晶体管的器件。 科学家们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一直到1960年代,科学家们还没找到一个能够产生晶体管的材料和电路设计方法。 直到1965年,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的一位叫哈默尔(J. H. Hamel)的工程师提出了硅条概念。
如果是一万人操作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能否正常运行? 我想很多人都会说不可能。 首先,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电脑要想运行一台正常的电脑,至少需要上万个人脑配合才行。 其次,即使有人能操控计算机,但由于人脑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机器正在运行,但是因为它是以人脑来控制的,所以这台机器能达到的效率非常低;而另一台由人脑操控的机器却可以运行得很快。
从古希腊时代起,就有了计算机的雏形。 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开始用算术来解决数学问题。 古希腊人将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归结为数学中最基本的一组数学公式,并提出了许多求解方案。 比如,有一种被称为黄金分割(ratio)的算法。它是基于黄金分割比例来计算物体位置的。 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计算机中必须要用到的一种算法。
科技进步很慢,是因为技术人员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想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却不愿去接受新事物。 例如: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是当他第一次用灯泡给自己做实验的时候,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他在实验室中不断实验时,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用金属丝来做实验。 后来发现这东西很难做好。
我们说,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但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一定是在与社会进步不同步中进步的; 而如果只是为了快速发展而快速使用,那么它最终也会被淘汰的。 就好比20世纪60年代,美国用原子弹干掉了日本。 当时中国也曾想用原子弹干掉日本,但却遭到苏联专家的嘲笑。 后来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力量来研发核武器了。 因此就出现了现在自力更生、中国特色等词汇。 我们也需要有这种独立自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