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镜检查的定义与作用胃镜检查:通过内镜观察咽部、食道、胃及十二指肠,可抓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用于诊断胃炎、溃疡、胃癌等疾病。肠镜检查:观察结肠、直肠及肛门,发现息肉、炎症或结直肠癌等病变,并可直接切除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如息肉)。
二、胃肠镜筛查的重要性癌症高发:胃癌、结直肠癌分别位居中国癌症发病第2、3位,早筛可显著降低死亡率。癌变窗口期:大部分结直肠癌从息肉演变而来,需5-10年,早期切除可阻断癌变。预后差异:早期胃癌/肠癌5年生存率超90%,晚期则不足30%。三、哪些人需要定期筛查?胃镜高风险人群(建议45岁起筛查):长期居住胃癌高发区或感染幽门螺杆菌(Hp);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病史;一级亲属患胃癌;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肠镜高风险人群(建议40岁起筛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本人有肠息肉或癌症史;肥胖、糖尿病、长期吸烟/酗酒。四、胃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总体安全:并发症风险极低(如出血、感染发生率<1%),消化道穿孔罕见。无痛麻醉风险:药物过敏或呼吸抑制风险可控,需由专业麻醉师评估。医生经验关键:规范操作可有效规避风险,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五、总结建议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定期筛查(胃镜每1-3年,肠镜每5-10年)。普通人群:40-45岁起可开始首次筛查,后续根据结果调整频率。早诊早治:发现息肉、溃疡等病变及时干预,避免进展为癌症。提示:具体筛查计划需结合个人病史和医生建议,更多信息可参考医疗机构发布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