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第74师,蒋军五大主力之一,孟良崮一战1万3千人换掉华东野战军1万2千人。我军打扫战场后,粟裕一看统计出来的战果吓出一身冷汗。后期在对待七十四师俘虏时,陈毅明确表态一个不许放过。
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整编74师这五支部队属于老蒋麾下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其中整编74师尤为出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夺目,但在解放战争期间这支精锐的部队却将枪口对准了同胞。
当时第74师装备有清一色的美械装备,部队人数达到了3万多人。指挥官名叫张灵甫,老蒋亲信,黄埔嫡系出身。
解放战争爆发后整编74师在张灵甫的带领下从江苏开始,辗转安徽,最终进入了山东境内,在这里张灵甫遇到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孟良崮一战整编74师大败,全师伤亡1万3千多人,被俘1万9千余人。但是为了吃掉这块硬骨头,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人数几乎与整编74师相当,而这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之后在战役结束后对战果的初步统计中,更是惊出了当时华东野战军副指挥粟裕一身冷汗,原因是整编74师人数对不上。整编74师理应被全歼,但是刨除被俘和伤亡人数,还余下几千人下落不明。这些人无法凭空消失,那就极有可能隐匿在了战场某处,而这对于我军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因为一着不慎,就有可能遭到他们的反扑。
不过好在最终这些人被找了出来,而唯一令人诧异的是这支残军的军事素养。在主力被歼灭,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抱团隐匿,没有一人私逃。在军官的组织下,静静等待时机。
综上所述,整编74师无愧蒋军五大主力的称号,也无愧抗日铁军的美誉,当然他们能做到这些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74师兵源比较优秀,多是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受到过基础文化教育,对老蒋阵营的归属感更强。这就导致部队富有荣誉感,有灵魂。在指挥官张灵甫的指挥下,绝不会出现面对绝境一触即溃的情况。
而这样的一支部队在蒋军中无疑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我军往往才能以少胜多。当然这样的部队对于我军来说也是最难缠的,就算是它已经被歼灭。
所以当时在对待74师战俘方面,华东野战军内部就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就按照之前的方式去处理,先教育,然后筛选,最后拿上安家费哪来回哪儿。不过对此陈毅认为不妥,这支部队和其它蒋军部队是不一样的,其它蒋军被俘虏后基本断绝了再上战场的心思。但是这支部队的俘虏被放走,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再次回到蒋军的队伍。于是陈毅决定前期对待这些俘虏的态度是一个不许放过,尤其是军官级别的。能吸收过来最好,吸收不了也要对他们进行彻底的改造。
就这样74师战俘受到了重点对待,但是之后的情况证明,陈毅极有远见。这从两件事就能看出。
一是后来被我军吸收后的74师战俘,出现了已编入我军部队,还逃亡的现象出现。并且这些人并不是逃回家乡,而是继续回到了蒋军怀抱。老蒋还凭借这些残兵重新组建了74师,不过此时的74师,已经不是彼时的74师,没有张灵甫的74师,很快再次遭到了我军的打击。
而第二件事就和74师师长张灵甫有关。张灵甫死后他的遗孀王玉龄从美国去往了宝岛,而王玉龄刚下飞机,就收到了一个请柬。邀请王玉龄不是别人,正是74师的老兵。据说当时74师老兵坐满了20桌,齐齐为王玉龄这个师母敬酒。由此可见这支部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也侧面证明了陈毅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