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持续1000多天。
2022年2月,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时,很多人预测基辅可能会在几周内陷落。
但出乎意料的是,乌克兰不仅成功守住了首都,还在2022年9月发起反攻,一度收复了哈尔科夫地区大片领土。
当年11月,乌军还夺回了赫尔松市,这是俄军在战争中失去的唯一一个州府级城市。
然而,时至今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持久作战能力很关键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数据来看:
首先是军事实力对比。
2023年夏季,乌克兰反攻并未取得预期。
据统计,乌军在巴赫穆特战役中损失惨重,而在扎波罗热方向的进攻也收效甚微。
其次是经济和资源消耗。
而截至2023年底,西方国家承诺的军事援助已超过1000亿美元,但新的援助计划在美国国会频频受阻。
不仅体力在消耗,连后勤补给也出现了问题。
再看人力资源。
乌克兰的人口基数,本就比俄罗斯小得多。
到2023年底,适龄男性兵源也面临短缺。
可以参考越南战争。
1968年的“春节攻势”后。
尽管美军在战场上仍占优势,但国内支持率下降和资源消耗过大,最终导致美国不得不寻求谈判撤军。
现在的乌克兰,似乎也面临着类似困境。
已经力竭,不得不依靠场外支持。
而当这种支持也开始动摇时,谈判筹码自然就大打折扣。
在现代战争中,持久作战能力往往更关键。
而这种实力,不仅包括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国际支持等多个方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媒体会认为现在的乌克兰失去了与俄罗斯谈判的资格 - 因为在一场持久战中,时间往往会站在实力更强大的一方。
这就是一场消耗战2023年,乌克兰发起了三次重大军事行动。
春季的巴赫穆特防御战,耗时10个月,最终城市还是落入俄军。
夏季的反攻行动,投入12个主力旅,装备大量西方武器,但在扎波罗热方向仅推进了几公里就陷入停滞。
年底在第聂伯河东岸的登陆作战,也未能建立稳固的桥头堡。
截至2023年底,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非常惊人:
美国:超过750亿美元。
欧盟:约270亿欧元。
但这些援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举个例子,欧盟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炮弹,但到2023年底只完成了一部分目标。
为什么?
因为西方自己的军火库存告急了。
更关键的是资金。
对乌援助计划在国会陷入僵局。
原本是想耗尽对手的资源,结果自己“钱包”先吃不消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
当时的德国,虽然战斗意志依然顽强。
但随着美国参战和补给线被切断,其战争潜力迅速衰竭。
现在的乌克兰就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 如果失去西方支持,其战争潜力将急剧下降。
俄罗斯已经将其经济转向战时状态:
军工产业24小时运转,月产炮弹15-20万发。
军费开支占GDP的6%以上。
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部分化解了西方制裁。
在现代战争中,工业能力和经济实力,往往比短期的战术胜利更重要。
如果西方真的停止援助,乌克兰将面临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去对抗一个工业和人口都占优势的对手。
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退潮前上岸的最后机会2022年9月的哈尔科夫反攻,确实是一个转折点。
当时,乌军在短短几天内就收复了约6000平方公里。
这在军事史上都堪称经典战例。
紧接着11月,乌军又收复了赫尔松,这是俄军在战争中失去的唯一一个州府级城市。
这两次胜利,给乌克兰和西方带来了极大信心。
然而,胜利喜悦蒙蔽了决策者的判断。
据多家媒体报道:
在2022年3月至11月,俄罗斯通过多个外交渠道释放了和谈信号。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曾多次表示愿意调停,甚至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俄乌谈判代表会晤。
然而,在西方的鼓励下,乌克兰选择了继续战斗。
这就像一个赌徒在小赢之后,不愿意见好就收,反而想要梭哈求更大的胜利。
乌克兰和西方的这种判断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
认为俄罗斯的国力和战争潜力,已经接近极限。
现实证明,俄罗斯抗压能力远超预期。
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不仅稳住了卢布汇率,还将军工生产能力提升数倍。
2022年底乌克兰还能和俄罗斯谈条件,要求俄军撤出部分占领区;
而到了2023年底,乌克兰的谈判筹码已经大幅缩水。
现在回头来看,2022年11月,或许真的是乌克兰最佳的谈判时机。
那时的乌克,兰刚取得军事胜利。
国际支持力度高,谈判地位最强。
错过这个窗口期,就像错过了退潮前上岸的最后机会,等到形势逆转,想要获得相同的条件就难了。
在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上,时机往往比勇气更重要。
就像中国古话说的“知进退存亡之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手,有时候比一味追求胜利更明智。
俄罗斯的底气现在俄罗斯可能会不愿意和谈了。
一方已经赢了大部分筹码,而且看到对方金主(西方)都想撤了,还会愿意和对手打平手吗?
显然不会。
我们看看俄罗斯的底气:
经济方面,西方制裁确实造成了影响,但俄罗斯找到了应对方法:
石油卖给了印度(增长了近10倍),天然气卖给了中国(增长超过40%),军工产品有伊朗合作。
2023年,俄罗斯GDP不降反升,增长超过3%。
本来以为会被打趴下,结果人家不仅站住了,还能反击。
军工生产上,俄罗斯开足马力。
2023年炮弹月产量达到15-20万发,是乌克兰的3-4倍。
坦克年产量翻了一番多。
战场形势更是发生根本变化。
2022年底,乌军还在赫尔松挥舞胜利旗帜。
但到了2023年底,情况反转:
俄军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在阿夫杰耶夫卡等地发起进攻。
原本被打得连连后退的选手,现在反而把对手逼到了角落。
美国南北战争后期。
1864年初,林肯还愿意和南方谈判,条件是回归联邦。
但到了1864年底,当北方军队节节胜利时,和谈的条件就变成了无条件投降。这就是战场形势对谈判条件的决定性影响。
再看看乌克兰现在的处境:
西方援助可能减少,兵源补充困难,弹药库存告急。
在这种情况下,对手为什么还要谈判让步呢?
既然局势对自己有利,为什么要接受一个“差不多”的结果呢?
当一方占据绝对优势时,往往会追求更大战略目标。
就像二战后期,盟军不再满足于把德军赶出占领区。
而是要直取柏林。
如果西方,真的放弃支持乌克兰,俄军进军基辅将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战争,已经让俄罗斯付出了巨大代价。
现在战局开始对其有利,自然希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
何尝不是另一个米洛斯岛?古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教训 -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米洛斯岛悲剧。
当时,米洛斯岛以为有雅典的支持就可以对抗斯巴达,结果雅典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导致整个岛屿陷入灾难。
现在的乌克兰,何尝不是另一个“米洛斯岛”?
乌克兰,它虽然地理面积堪比法国。
有4000多万人口,是欧洲粮仓。
但在西方的战略考量中,它的价值主要在于能否成为遏制俄罗斯的工具。
14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超过670万逃往海外。
全国40%的电力设施被破坏,经济损失超过GDP的50%。
重建成本,估计需要4000亿美元以上。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但对西方决策者来说,这些似乎只是一份报告中的统计数据。
坐在华盛顿的决策者,很难真正体会到战场上的苦难。
西方的承诺很多,但实际兑现的越来越少。
当战争结束后,重建的重担,很还是要落在乌克兰人民自己肩上。
在大国博弈中,小国往往是为他人做嫁衣。但这个道理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明白。
俄罗斯没被耗干,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