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毛主席到北平长安大戏院看戏。
戏院正演京剧《法门寺》,主席饶有兴致看完后,出来后不免对身边警卫谈起戏里面的两个典型人物——刘谨、贾桂。尤其是对贾桂这个人物,更是别有感触。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十足的奴才相。”
在之后的许多场合,毛主席不止一次提到“贾桂”,称其是他最看不起的人。一个戏剧人物,何以值得主席数度提起?他多次提及的目的又是为何?说起此事,那就得从毛主席个人性格谈起。
一、伟大的文学家除熟知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这几个身份之外,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喜爱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
自年少养成的阅读习惯,使他拥有极为深厚的文学底蕴,且将之用于实践。不同于一般人引经据典、照本宣科,他往往会采取“古事新解”的方法。
何谓古事新解?倒不如用几个例子来说。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占有极高地位,其中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传播最深,上至七八十岁耆老,下至四五岁幼童,都能说上书中些许片段。毛主席每每采取“古事新解”的方法时,也多从这两本著作上援引。
如1926年5月,他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时,提到了民众拥护问题,便引用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被刘备三请茅庐前的故事说明。
“亮未出茅庐之前,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出茅庐掌握兵权,一身才华如数施展。”
普通人或许只当诸葛亮有了权力就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毛主席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诸葛亮能施展才华的根本原因:不是因地位的提高,而是有了民众拥护,才有了发挥空间。
再来说1937年8月,主席在讲《矛盾论》时,提到了“三打祝家庄”。
三大祝家庄是《水浒传》中较为经典的一回,文中宋江前两次打祝家庄都碰了钉子、铩羽而归,第三次攻打前先对祝家庄进行调研,接着拆散了“三庄联盟”,又在祝家庄安排内应,最终得胜而归。
如此桥段何以与《矛盾论》联系?《矛盾论》主要是针对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所写,教条主义即“本本主义”,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回头看“三打祝家庄”,宋江前两次失败的原因,不就是主观主义过于严重。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毛主席是想说明解决矛盾决不能凭借主观主义,片面思考问题,而是在全面了解事情后,用一种辩证思维的方式去解决。
除援引三打祝家庄、诸葛亮等故事外,他还会用大量的民间故事、典故来类比当下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毛主席之所以多次提到“贾桂”,也正是这个缘故。
在京剧《法门寺》中,贾桂绝对算不上主角,可自从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深深吸引住了毛主席。
戏剧中刘谨让侍从太监贾桂坐,贾桂不肯坐。
“奴才习惯了站,不想坐。”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奴才当久了,便觉得处处低人一等,哪怕是刘谨让他坐,也因奴性刻在骨子里,直不起腰。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毛主席。
二、提高民族自信心作为旧时代走过来的革命家,毛主席见识过真正的奴性社会,那是一个没有人权、没有尊严的“吃人”的社会。
在那个社会,老百姓面对列强、军阀、地主直不起腰,也不敢直起来腰。这不单单是被压迫怕了,更是一种源自骨子里的自卑。
中国国门是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的,从那时候传进来西方知识、思想、产品,对中国进行了长达近百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文化入侵,这让中国人民从心理就产生了一种想法:中国不如外国。
尤其是继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之后,许多中国人心态早已失衡,从而陷入深深的文化“奴性”困境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等革命家根本无力改变。正如毛主席看完《法门寺》所说:
“有些人奴才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
这不是讽刺,而是深深地忧虑,忧虑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经百年压迫后能否站得起来、站得直!
不过毛主席内心十分坚信,中国人民一定站得起来、站得直。
1949年10月1日,当他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奴性”就正在被连根拔除。
能看出来,毛主席很有自信。自从参加革命以来,他就一直在给那些持悲观情绪的人传递自信的力量。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
为何毛主席会如此自信?力量的源头在于“中国”二字,中国悠久的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有伟大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源于文化自信,来源于人口自信,更来源于国土面积自信。不可否认,西方列强用大炮叩开了中国国门,压迫了中国近百年。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曾用瓷器、丝绸,叩开了整个世界的大门,长达上千年。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中国曾长时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中国人的底气、底蕴。更何况如今中国大有不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势必会重新崛起。在此之前,提高民族自信心显得至关重要。
抗美援朝,就是一剂强心剂。
在毛主席拍板决定抗美援朝之前,国内唱衰的人不在少数,党内也有部分人认为美帝国主义太过强大,要暂避锋芒。
单从纸面实力来说,美国军事实力远超刚成立的新中国。海陆空军三位一体,而中国只有陆军,在丧失制空权、制海权的前提下,能打赢不可一世的美国吗?毛主席大手一挥,肯定的回答:“能!”
为此他再次重提解放时期的口号:
“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抗美援朝就要从战略上蔑视美帝国主义,只要足够自信,中国人民就能做到一切不可能。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抗美援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这一仗,打出了国威、军威。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挑于马下,人民这时不免发出感慨:美帝国主义不过如此。
美帝国主义自然并非“不过如此”,而是中国不弱。不过因“奴性”根深蒂固,才会生出畏难情绪,就好比贾桂,一言一行都太具奴才相,以致刘谨让他坐都不敢坐。中国人民绝不能有这种思想,一定要自强、自尊,具备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能力。
在很长的时间里,毛主席都致力于提高民族自信心。然而到上世纪的50年代中期,社会上又兴起了一股亲苏风。
“没有苏联帮助,中国是不可能建设这么快的。”
针对这一不正风气,毛主席又一次提到了“贾桂”,这次他并非忧虑,而是气愤、不悦,直言不讳地说:
“当奴隶当惯了,总是有点奴隶气。”
因奴隶气作祟,才会将这一切归功于外。这不免让人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突然兴起的一股亲美风。
两股风何其相似?同是崇洋媚外,将国内贬的一文不值,视外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连风都是甜的。
后来中苏交恶,苏联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这时中国没了苏联援助,许多人都觉得中国会倒退至旧时代。
结果呢?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造出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中国人民靠着自己的力量,重回联合国,和美国建交等。
一桩桩、一件件,都证明中国在没有苏联援助下,同样能做到、能做好。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出现了亲美风、亲欧风,乃至出现了亲日风等。如此多的歪风邪气,归根到底就是文化不自信。
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即便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无数次强调文化自信,并试图用各种方式提高民族自信力,偏偏有的人当久了奴隶,陷进了“奴性”困境,继而对民族文化不自信。时至今日,依旧能在网上看到类似评论。
“在美国,别人一定不会这样做。”
“在日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部分人依旧会下意识觉得这是中国才有的情况,而国外自由、民主、和谐,是真正的“大同”社会。
在批判这种文化不自信的同时,也应感到一种紧迫感。
随着时代发展,过去用船坚炮利轰开国门,进行文化入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同时因网络的高速发展,文化入侵也变得更加多样、隐匿。
就拿前段时间的“马面裙风波”来说,在大众指责抄袭的情况下,依旧有少部分人不分青红皂白的为当事方站台。
再说年代年代久远一点的事,如20世纪末掀起的“留美潮”等等。诸多事件中,主角之一往往都有中国人。
究其原因,源于对中国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降低。就好比两部功能一样的手机,一部美国产、一部中国产,会买哪一款?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买美国产,觉得高级大气上档次。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即“外国行中国不行”观点——外国能有超级英雄,中国一旦有了超级英雄就是“神剧”,如这两年爆火的《流浪地球》、《战狼》系列电影。
原本是为宣扬爱国、团结、民主,在部分人眼中就成了个人英雄主义、假大空,完全比不上外国电影。
事实上呢?《流浪地球2》上映海外版后,有不少外国人评论其已经比肩美国电影制作水平,称其为“不可思议”。
外国人尚且能公平公正评价,国人反倒唱衰、抹黑。是审美不同?看待问题角度不同?还是文化不自信?想来更多还是文化不自信。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种自卑有迹可循,毕竟西方用大炮叩开了中国大门,传来了文化、知识、思想,从而造成一种心理上的自卑、精神上的被动,总觉得外国的一切都更好。正是清楚了解这种历史渊源,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才会不间歇的想方设法提高“民族自信力”。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世界,敢于站在世界舞台和世界对话,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
而这,就是自信的表现。
然而正如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一样,提高民族自信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尤其是新时代下,显得更加重要。
毕竟在当下网络交流下,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也为庸俗文化、腐朽文化、陈旧文化提供了温床。
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隐秘性,部分有心人肆意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化,以达到侵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继而让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太自信、或本就不自信的人成为这些人手中的“枪”,从而促成新时代的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是可怕的,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表现就能看出,那是一种“奴性”几乎根深蒂固的“吃人社会”,没有自尊、自信,活像是行尸走肉。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有了奴性,会是什么样?没人清楚,因为那样的国家早就被其他国家吞噬、不复存在。
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更为民族复兴,必须要拥有民族自信力,从骨子里将“奴性”拔除,这才能真正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从而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