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贵州大山深处,一座隐藏了70多年的神秘山洞中,居住着18户苗族人家。
他们与外界隔绝,过着几乎原始的生活:吃的是自种的蔬菜,喝的是山泉滴水,70多年来相互通婚,繁衍生息,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人”。
但近年来,这些特殊的居民即将消失,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最终告别了洞穴这一代代人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个山洞里的村落】
贵州紫云县的深山里,一个天然的大溶洞,成了18户人家世代居住的家园,这个名为中洞的地方,洞深近300米,宽约100米,穹顶高耸,通风良好。
站在洞口远眺,只有零星的阳光穿透茂密的树林,照进洞中,宛如人间仙境,而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地方,却住着一群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人”的苗族村民。
他们从1950年代起隐居在此,70多年来,与世隔绝,自给自足,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刚搬进洞穴的那一代人,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从下洞迁到更宽敞的中洞,最初的山洞,光秃秃一片,没房子,没田地。
他们用双手一点点凿平石头,搭起木屋,在石缝间开垦出薄薄的耕地,种下红薯、玉米等作物。
那些薄弱的土地成为村民的口粮来源,而滴水成线的山泉则是他们的饮用水。
田地里长什么,村民就吃什么;牲畜喂养的饲料,多数也是从洞外山林间收集而来。
这种隐居生活并非如人们想象中的浪漫,狭小的耕地、缺乏阳光的环境,让种植和生活都充满艰辛。
尤其在每年雨季,山体渗水加剧,洞中潮湿阴冷,不少人因此得了风湿病。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中洞的苗寨人却适应得十分自然,男性负责劳作和搭建,女性则料理家务,做针织工艺。
在这个小村落里,四大姓氏的村民通婚,血脉交织成了一个“大家庭”,每天早晨,太阳升起,鸡鸣声此起彼伏,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到了傍晚,洞口升起袅袅炊烟,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分享一天的收获。
对外界而言,这是一种原始却质朴的生活,但对他们来说,这却是自然而然的日常。
即便如此,中洞的村民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早年间,一些村民也曾翻山越岭到镇上买盐和生活必需品。
【一场改变的开端】
2003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中洞苗寨从默默无闻走向了公众视野,这一年,一位美国老人胡兰克因为阅读到一则报道,第一次来到这片深山。
他在山路上颠簸了许久,终于找到这个隐秘的山洞村落,胡兰克的到来,就像洞口透进的一束光,给村民带来了改变的机会。
离开中洞后,他自掏腰包捐资修建了高压输电线路,让苗寨人第一次用上了电。
灯光点亮的那一刻,洞穴中的黑暗被驱散,村民们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变化,此后几年,他还多次捐赠物资,为村民改善生活条件。
这件事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一些媒体开始报道中洞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地方。
不久之后,国内媒体也加入进来,2006年,湖南卫视播出了一期关于中洞的专题节目《洞穴之光》,节目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轰动。
人们惊叹于这个隐藏在现代社会中的原始村落,而村民的生活也因为这档节目迎来了更多关注。
外界的资助接踵而至,爱心人士为村民捐赠衣物、食物,甚至还有人捐款建起了希望小学,方便洞中以及周边的孩子们接受教育。
与此同时,游客的到来也逐渐增多,慕名而来的旅客们穿过蜿蜒的山路,只为一睹这个隐居的村落。
有人拍照记录洞中的生活,有人则向村民购买他们制作的竹器和手工艺品,山洞里的一些人看准了机会,开始接待游客,用木板搭建成简单的民宿,提供饭菜和住宿。
这些变化,让中洞苗寨逐渐有了经济来源,村民们也因此尝到了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尽管如此,外界的涌入也不可避免地打破了中洞的宁静,游客的喧闹,摄影机的拍摄,让许多老人感到不安。
【搬迁背后的挣扎与矛盾】
2019年,随着扶贫搬迁政策的推进,中洞苗寨成为了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
当地政府希望将生活条件艰苦的18户人家迁出山洞,搬到山下的新居,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项计划在村民中引发了强烈的抵触,对于许多人来说,洞穴不仅是家园,更是他们全部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从祖辈开始,这里就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任何改变都意味着一种切割, 村民们的抗拒并非没有理由。
罗幺妹是坚决反对搬迁的一位老人,她今年76岁,出生在山洞中,长大在山洞中,甚至一生的大部分记忆都与这个洞穴紧密相连。
她曾跟随父辈翻山越岭,经历过无数次艰辛,却始终不曾离开这片土地,她无数次对劝说的工作人员说:“这里就是我的根,我哪儿也不去。”
但对于一些年轻村民来说,搬迁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罗王龙今年23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之一。
早年,他曾外出打工,在工地做小工,也在工厂流水线上熬过漫长的夜班,他深知山外世界的艰辛,但同时也明白,中洞的生活无法给他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为了改善家庭条件,他曾尝试经营民宿,希望借助游客的到来让家庭经济好转。
政府的搬迁政策,让他为家人重新修建的新木楼成了一场空梦,搬迁协议下发后,政府工作人员多次进入中洞,与村民们反复沟通。
从最初的劝说到一对一的讲解,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将近7个月,工作人员试图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向他们承诺山下的新居设施齐全,生活条件远胜洞中,甚至还提出搬迁后的补贴政策。
许多人依旧感到难以接受,他们不信任陌生的环境,也担忧未来生活的未知。
与此同时,村民们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有些家庭签下协议后又感到后悔,担心离开洞穴会让自己与传统生活彻底断裂;也有一些人因家人意见不合而争吵不断。
在这场搬迁的拉锯战中,情感的挣扎与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这场搬迁变得异常艰难。
到2019年底,随着越来越多家庭签下搬迁协议,中洞苗寨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
18户人家全部同意搬迁,这片隐秘的村落也即将迎来终结,在这些签下协议的人中,有人满怀期待,也有人忧心忡忡。
洞穴的灯火依旧温暖,却即将成为过去,一场关于家园的告别,不可避免地在这个冬天拉开了帷幕
【新的开始与文化的回望】
2020年,中洞的最后一户人家完成了搬迁,18户苗族村民彻底告别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山洞。
这片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地方,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这些曾经隐居在山洞里的家庭来说,搬迁是一次巨大的改变。
搬迁后的新居位于山下的一片平坦区域,是政府专门为中洞居民建造的安置房。
这里的房屋宽敞明亮,配备了自来水、电力和其他现代化设施,家电也逐渐进入村民的生活,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一应俱全,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过去需要翻山越岭背回洞中的生活物资,如今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买到,村民们不再需要担忧雨季带来的潮湿阴冷,也不必再忍受山洞生活的种种不便。
年轻人搬出山洞后,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将城里的收入寄回家中,成为家庭新的经济支柱。
而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则在新居附近的土地上种菜养鸡,自给自足的同时也保持了原来的生活习惯。
孩子们得以在设施更完善的学校中读书,不再需要翻山越岭往返于学校和洞穴之间,对于下一代来说,他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山洞,而是向更广阔的世界敞开了大门。
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并不能完全填补村民内心的空缺,对于那些年迈的老人而言,山洞不仅是一个住所,更是所有记忆的承载。
但是搬迁让中洞村民的生活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但也不可避免地让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结语】
70多年的隐居,18户人家的坚守,中洞苗寨见证了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
无论是曾经的隐居生活,还是如今的山下新生,都印证了人类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努力。
信息来源:
新京报————亚洲最后的穴居人即将搬出山洞
新京报————五代穴居人,一场遗世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