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瓮山顶下的科考与世事变迁
1869 年的春天,在瓮山顶(大白岩)这片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时光仿佛有着独特的节奏。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瓮山顶曾是神仙们聚会的地方。那时,山顶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有一位善良的仙女,见山下百姓饱受干旱之苦,便施展仙法,引来天上的灵水,汇聚成了如今山谷起点那富含铁质的潺潺溪水。这溪水不仅清澈甘甜,还带有神奇的力量,能治愈疾病、滋养万物。百姓们感恩仙女的恩赐,每年都会在山脚下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神仙们保佑这片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从何时起,山林中出现了一只凶猛的怪兽,它力大无穷,常常破坏庄稼、袭击百姓。百姓们惊恐万分,却又毫无办法。就在他们陷入绝望之时,一位年轻的猎人挺身而出。他勇敢无畏,历经千辛万苦,在瓮山顶的一处洞穴中找到了一把神秘的弓箭。这把弓箭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仿佛有着无穷的力量。猎人凭借着这把弓箭,与怪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猎人终于战胜了怪兽,保护了百姓的安全。从那以后,猎人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他的事迹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时光流转,这些传说渐渐成为了瓮山顶神秘色彩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而我,在 1869 年的这个春天,有幸踏入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瓮山顶山谷的起点,那条富含铁质的溪水潺潺流淌,那潺潺水声似是大自然奏响的序曲,引领着一段充满惊奇与感慨的旅程。
3 月 18 日,那是一个疲惫又难忘的清晨。我们一夜未眠,靠着旺盛的篝火烘干身体,在树干上熬过了漫长黑夜。天刚破晓,即便雨丝仍在空中飘洒,我们还是告别了那所给予我们温暖庇护的热情小屋,回到学校。学校里,猎人们捕获的疑似扭角羚的残骸映入眼帘。扭角羚体型庞大如驴,据说竟是斑羚(原表述“北京长尾斑羚”不规范)的两倍。看着那残骸,仿佛能感受到它生前在山林间的矫健身姿,也让我对这片山林的丰富物种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当天天气的变化也颇为有趣,从雨幕中走出后,竟迎来了阳光明媚且温暖的时刻,中午时分,熟悉的风又准时吹起,似乎这就是这片土地天气好时的独特韵律。

3 月 19 日,好天气持续着,晴空万里一直到傍晚。气压计显示 584 毫米,中午的风轻拂而过。这一天虽看似平淡,只是专注于动物标本制作的工作,但在这平静中,我能感受到对自然奥秘探索的积累,每一个标本都是这片土地生命的定格。
3 月 20 日,天气阴沉却偶尔透出阳光,下午的风也如往常一般。气压计数值变为 581 毫米。就在学校田地稍高处的灌木丛中,我遇到了一种新鸟。它嘴粗壮,有点像雀鹛,尾巴和背部红褐色的羽毛在光影中闪烁。这一发现让我兴奋不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物种认知的大门。然而,有人要卖给我一只白尾海雕(原表述混淆了普通金雕和白尾海雕),它尾巴一半呈白色,且还未老去,因要价过高我并未成交。据说这种鸟在此地极为罕见,它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这片山林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生灵,也让我对非法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而就在这一天,我还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自我离开江西后,这是第一次收到远方的讯息。吉耶里先生(苏凤文主教)的来信带来了穆利主教(孟振声)去世的噩耗,他于去年 1868年12 月 4 日离世,并以对外国人而言在大清帝国都城前所未有的隆重仪式下葬。那一刻,我的心情复杂,远方的人事变迁与我身处的这片山林生活交织在一起,让我感慨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3 月 21 日,阴天,气压计保持在 581 毫米。有人给我带来了两只美丽的白腹锦鸡,还有一只被称为“野牛”(实际上是野牦牛)的奇特动物。它形似麝牛,尾巴短,黑色的角又尖又长,独特的外貌让我对它的来历和习性充满好奇。仔细观察它的耳朵、虹膜和皮毛,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也让我越发想要深入了解这片山林中这些独特的生命。
3 月 22 日,天气晴朗凉爽,下午阳光洒落,气压计显示 582 毫米。我听到一种类似夜莺叫声的新鸟啼鸣,虽错误地认为夜莺在中国没有(实则中国有分布),但这独特的叫声还是勾起了我的探索欲望。同时,我发现了多种开花植物,黄色的杜鹃花、有香味的百合科植物、勿忘草以及常见的淡蓝色龙胆花。那黄色杜鹃花作为常绿植物,虽花朵繁多却不张扬,在海拔 2500 米以上便不见踪迹,这让我对植物的分布规律有了新的认识。白色的蝴蝶在还显荒凉的山坡上舞动,仿佛是春天派来的使者,带来生机的同时,又有人送来了一只扭角羚,还得知去大雪塘(音译)的猎人们按要求送来了不少好东西,这让我对后续的研究充满期待。
3 月 23 日,阴天无阳光,气压计数值疑似有误(推测应为 580 毫米)。我的基督徒猎人们离开十天后归来,还带来了一只活捉的幼年大熊。看着这只幼熊,我心中既有着对新发现的喜悦,又有着对动物生存的担忧。在这片山林中,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物种,却也在不经意间改变着它们的生活轨迹。
1869 年在瓮山顶下的这段时光,于我而言,是对自然科学的执着探索,也是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这片山林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次人事的消息,再加上那些古老的传说故事,都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这段独特的经历,让我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也让我对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愈发着迷。
以下是对这两个人物的相关注释信息:
1. 苏凤文(Guierry):
- 苏凤文是天主教在华传教士。在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苏凤文作为其中一员,在教会体系中担任了一定职务,成为主教。他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开展宗教教育等。同时,传教士们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他们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技等知识,也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碰撞和交流。苏凤文在与其他传教士及中国当地相关人士的交往中,扮演着传播宗教信仰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存在着复杂的背景和目的)的角色。
2. 孟振声(Mouly):
- 孟振声同样是天主教传教士,担任主教职务。19 世纪是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和渗透的时期,传教士作为西方势力的一部分,在中国各地开展活动。孟振声在中国的传教生涯中,可能积极参与了教会的各项事务,如教会组织的建设、传教区域的拓展、对教众的管理和教导等。他的去世以“(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大清帝国都城前所未有的隆重仪式下葬” 这样的描述,反映出他在当时传教士群体以及可能在与清政府或相关势力的关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离世也成为当时传教士圈子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外交流活动中的一个事件,体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受到的关注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既有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一面,也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以上对人物的注释基于一般的历史背景和传教士活动的相关情况,具体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视角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