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派兵入蜀,而是与刘备讲和?

纵横五千年 2025-02-15 03:21:01

221年7月,蜀汉皇帝刘备御驾亲征,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然而到了222年8月,东吴的陆逊却在夷陵之战中大破刘备,“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不过,这次孙权却没有像赤壁之战后那样派兵继续进攻,而是派遣使者与刘备讲和,双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罢兵休战。那么问题来了,孙权为何没有趁机派兵入蜀呢?

一、吴蜀讲和

夷陵之战后,刘备死里逃生,一路上“收合离散兵”,还被迫放弃了水军战船,由陆路返回鱼复县,将这里改名为永安,并且亲自驻守此地。刘备一生屡吃败仗,这点挫折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但从鱼复县改名永安这件事可以来看,刘备出于各种考虑,不打算再向东吴复仇了,而是希望与之建立“永远和平安定”的关系。

那么,东吴方面又是怎么回应的呢?夷陵之战结束后,东吴将领李异、刘阿率军一路尾随着刘备,并且驻军于南山。直到这年八月,他们才撤回巫县。不久后,吴蜀双方就议和了,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于是刘备“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于是吴蜀之间结束了战争状态。

二、东吴停战

上面的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夷陵之战后,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落到了东吴的手中,孙权不可能因为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就感到害怕。此时,孙权考虑的只有两个问题,那么继续进军,那么停战议和。而在东吴内部,主张进军入川的人不在少数,“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擒,乞复攻之”。

另外的一处记载,也很能说明问题。东吴与曹魏交恶后,刘备给陆逊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道,“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对此,陆逊复书道,“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一句“始求通亲”很能说明问题,透露了刘备希望与东吴议和的信息。

三、为何停战

那么,东吴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为何放弃进军四川呢?其实,孙权当时也感到犹豫,于是他向众人征求意见。虽然徐盛、潘璋、宋谦等人要求进军,但还有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是陆逊、朱然、骆统。这些人认为刘备虽然被击败了,但东吴面临着更强大的对手,“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原来,在东吴、蜀汉交战期间,曹魏的曹丕也没闲着,他调兵遣将,在长江沿线布置了重兵,密切注视着战场形势的变化,随时准备用兵。之后,曹丕打算“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结果遭到了孙权的拒绝。曹丕勃然大怒,之后派出三路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可见,曹魏的军事威胁才是东吴停战议和的关键,而不是什么“先主住白帝”。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