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网、赶鱼、收网……11月中下旬,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三门湖养殖基地,塘面上呈现一派人欢鱼跃的丰收景象。工人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将打捞起的鳜鱼统一过秤,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武汉江夏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渔业资源富集,水产养殖面积13.7万亩,其中鳜鱼养殖面积3.15万亩。2023年全区鳜鱼产量达27033吨,位居全省第一,占比达到20.14%。
江夏区委书记张斐介绍,江夏鳜鱼产业发展先天条件优、发展基础好,多年来致力于鳜鱼养殖技术等领域的探索,强化政策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条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推动鳜鱼产业转型升级。
以实求效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被历代文人墨客偏爱,游曳于古典诗词的浩瀚烟波中。自古以来,鳜鱼就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鱼类,因肉质细嫩丰满,鲜美少刺而著称。
江夏区鳜鱼养殖生产,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20世纪90年代,在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和推动下,江夏区各大国营养殖企业全力攻克鳜鱼苗种生产难关,成为湖北省最早的鳜鱼苗种生产产地。21世纪初,通过发展以鲁湖养殖场、汤逊湖养殖场为代表的鳜鱼套养模式,亩产鳜鱼100公斤左右,带动渔民增产增收。近年来,江夏区鳜鱼苗种生产企业已达15家,年产5公分以上大规格鳜鱼苗种5000万尾以上。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这一生动的局面离不开江夏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和扎实推动。”江夏区区长舒贵传介绍,江夏区连续三年将鳜鱼产业发展列入人大、政协重点议案提案,强力督办。多次召开全区鳜鱼产业发展座谈会,协调相关部门聚焦鳜鱼产业政策支持。同时,积极筹备成立区级鳜鱼协会,支持保险公司开办地方特色鳜鱼养殖保险。
据了解,江夏区2023年出台了《江夏区鳜鱼产业三年发展规划》,明确集中发展区域、主要发展模式、品牌打造路径等。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补扶持,重点对示范面积超过100亩、产量达到500吨的规模企业加大激励力度。
加强品牌建设。江夏区始终把鳜鱼品牌打造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多渠道扩大鳜鱼品牌市场影响力。
此外,江夏区依托鳜鱼产业优势,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将沿江“渔文化”融入“金口”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脉,讲好江夏“渔故事”。举办鲁湖“鳜鱼文化节”等活动,开展垂钓竞赛、渔业观光,全面打造“鳜鱼餐饮+旅游”发展模式,提升渔文化产业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舒贵传说,江夏区还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展销会等,不断增强品牌活跃度。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报纸、电视、新媒体平台等扩大品牌宣传,使江夏鳜鱼品牌被大众所熟知。
以新求变
“只有一根主刺”的鳜鱼,一直是市民餐桌上青睐的淡水鱼品。江夏区副区长张立锋介绍,江夏区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把创新驱动“关键变量”转化为引领产业强区的“最大增量”,推动鳜鱼养殖产业朝着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
6月底,肉质鲜美的江夏鳜鱼开始上市,正式拉开“四季吃鳜鱼”的序幕。“在以往,武汉地区特色淡水鱼鳜鱼大多要等到秋冬季集中上市,夏季数量较少,市民很难吃到本地养殖的鳜鱼。”江夏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春生说,近年来,江夏养殖户突破关键养殖技术,实现鳜鱼周年养殖、四季上市。
武汉军银浩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养殖的鳜鱼,便是今夏上市的汉产头茬鳜鱼。“今年的养殖情况还蛮不错的。”公司总经理李承银欣喜地介绍,“我们鳜鱼养殖水面达200亩,今年头茬鳜鱼赶在6月底大量上市,与外地鳜鱼错峰上市,增加单位养殖效益。”
“鳜鱼一直是水产品市场上身价较高的品类。”金口街道党工委书记熊传胜说,“我们依托霄垚农业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签订的《鳜鱼工厂化周年繁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项目,破解鳜鱼养殖季节壁垒等‘卡脖子’技术,实现鳜鱼育苗全年繁殖。”
众所周知,鳜鱼的难养在于其只吃活鱼活虾。而江夏的一家企业让“挑食”的鳜鱼吃配合饲料,鱼肉肥美的同时,成本还降低了大半,让养殖产业更加绿色、可持续化。
走进位于山坡街大咀渔业村的华鳜农业鳜鱼养殖基地,伴着潺潺流水声,一尾尾鳜鱼在鱼塘里畅游。这里的鳜鱼和普通鳜鱼不一样,它们是经过驯化的饲料鳜。
传统的鳜鱼要以活饵料为食物,这也使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而该公司培育出的饲料鳜鱼只需要定时投喂调制的饲料即可,方便简单且养殖成本和风险也降低不少。
养虾的池塘里,还可以轮养高价值鳜鱼。眼下,一种新型生态轮养模式在江夏各地悄然兴起。1月至6月养殖小龙虾,7月至12月养殖鳜鱼,利用生态养殖模式,既提高水产品质量,又让农民增收,实现“一田双收、生态环保”的双赢局面。
记者看到,在金口街白马头村,丰华耀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合力起网捞鱼,渔网里鲜鱼跳跃翻腾,现场热闹非凡。
“我们采取这种生态轮养模式是武汉农科院水产所与江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探索。”丰华耀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亩塘可产“七钱”以上小龙虾200斤、产鳜鱼200斤。通过生态轮养,既可以壮大小龙虾的规格,又能够有效降低鳜鱼养殖密度,提高鳜鱼产量和质量。
以优求强
强优势、创特色、攻弱项、补短板……近年来,江夏区结合绿色生态发展要求,立足鳜鱼特色产业优势,不断串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江夏区始终突出鳜鱼产业链延伸,在做优鳜鱼预制菜产业、做强鳜鱼电商等方面发力。
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水产)负责人张凡介绍,江夏区以2023年首届水产预制菜产业链峰会为契机,借力“中国淡水水产预制菜之都”落户江夏,主动对接区内中粮食品、梁子湖水产加工等“国字号”预制菜企业,以及明利和丰、小田园鱼丸、金口生炸丸子等传统特色水产企业,签订鳜鱼养殖销售战略协议,精深加工鳜鱼预制菜,带动全区鳜鱼近1/3产销交易。同时,整合区内武汉霄垚农业、武汉市四汇水产、武汉百亩农业等一批水产电商、冷链运输企业资源,发挥优势,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多渠道畅通鳜鱼销售。
“围绕鳜鱼全产业链建设,我们要保产量、优品种、强加工。”张立锋说,要以鲁湖鳜鱼养殖基地为核心,开展鳜鱼苗种科研技术攻关和规模生态养殖,力争全区养殖规模达到3.5万亩。聚集各级产业奖补政策,大力推行虾鳜、蟹鳜等混养模式,提高产量、丰产增收。此外,每年从涉农统筹资金和各级渔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项列支,加大企业冷链和加工仓储设备建设支持力度。采取“边招商边建设”方式,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布局8000亩加工基地,规划一批渔业加工专业园区,让来夏投资水产加工企业能够“拎包入住、即刻投产”。
从找准突破点,到谋求新增量,再到提高竞争力,在江夏区,“一条鱼、一个品牌、一条产业链、一条致富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变成现实。
张斐表示,江夏将充分发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渔业先天优势,以工业化思维狠抓渔产业延链强链。全面解决水产粗放式养殖模式,着力培育生态、无公害、休闲渔业,重点养殖“武农1号”翘嘴鳜等特色水产品种。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促进渔产业和水生态协调发展。
来源: 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