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创新,是抢劫!”昨晚的企业家论坛上,董明珠一席话,直接把整个造车圈炸了个底朝天。台下,车企大佬们纷纷低头,盯着鞋尖,生怕被点名。有人悄悄发消息:“完了,今天又被董姐公开处刑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某新势力车企三个月前突然在深圳成立了个研究院。按理说,这事儿没啥,但问题是,这家研究院的“灵魂人物”,几乎是从另一家整车厂直接“连窝端走”的!研发团队的核心技术骨干,连带工程师、项目经理,成建制“跳槽”。而更绝的是,网友们通过去年的行业峰会照片,发现某家车企的展台背景墙设计,竟然和这家新势力的新发布会布景撞脸了——这不是巧合,是明抢!
抢人、抢技术、抢设计,连“背景墙”都顺带搬走,简直是科技圈的“顺手牵羊”!

要知道,造车这门生意,可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马拉松。靠着烧钱、挖人、砸广告就能赢?天真!当年诺基亚牛不牛?摩托罗拉牛不牛?技术跟不上,市场一夜变天,曾经的巨头照样被拍死在沙滩上。
所以,董明珠才气不打一处来——靠挖人挖来的技术,能叫“创新”吗?要是真行,那农民伯伯把隔壁老王家的庄稼割回自己家,是不是就能当“农业专家”了?
谁在挖人,谁又在被挖?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造车新势力们为啥挖人挖得这么凶?因为这年头搞新能源车,资金是一回事,核心技术才是“命根子”!尤其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这些高精尖领域,培养一个成熟的研发团队,动辄需要五年十年。所以,与其花大力气自己培养,直接挖竞争对手的成熟团队,是不是更快?

于是,行业内各种“挖墙脚”戏码层出不穷:
A品牌被B品牌掏空:某国内知名新能源车企,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三个月内有超过60名工程师被挖走,直接导致该品牌某款新车推迟发布。
团队整体打包跳槽:某传统车企的一整个智能驾驶团队,被一家刚成立的新势力高薪“收编”,仅仅一个月后,这家新势力就发布了一款号称“全球最强智驾”的新车。
“前员工”变“带路党”:一些技术骨干,跳槽后不只是自己走,还顺带把老东家的数据、专利、方案一并“共享”,甚至有的公司在前员工离职后发现,自家服务器的某些数据“神秘丢失”……

这么搞,短期内确实能快速弥补技术短板,但长期来看,企业的技术根基在哪里?行业的底线又在哪里?
董明珠说得没错——抢来的技术,不叫核心竞争力,只能叫“科技搬运工”!
抢人还是创新?中国制造的底线在哪?“你可以拿我的点子,但你永远成不了下一个我。”
乔布斯当年这么怼安卓,如今用在新能源车企身上也再合适不过。技术可以抄,人可以挖,但企业的灵魂,能复制吗?

问题是,如果“挖墙脚”成了行业标配,最后吃亏的,还是中国制造自己!
市场混乱,企业不敢投入研发:今天我花几十亿培养的团队,明天就被竞争对手高薪挖走,谁还愿意砸钱搞技术?长此以往,整个行业都只会变成“拼人力成本”的战场,而不是拼创新的赛道。


技术外流,国家核心竞争力受损:国内企业互挖还算“家丑”,更可怕的是,有些被挖走的人才,下一步就去了国外车企,把中国的技术带给竞争对手,最终变成别人的“杀手锏”。
用户买单,车价虚高,质量堪忧:广告营销铺天盖地,技术拼凑东拼西凑,最终谁来买单?当然是消费者。那些高举高打、靠资本烧钱的新势力,车价上去了,质量却未必跟得上,翻车的案例还少吗?

所以,董明珠的这番怒怼,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敲响了行业警钟!
企业竞争的底线不能丢!中国智造要硬气!鲁迅曾说:“中国的脊梁,靠的不是软骨头。”
企业竞争,应该是创新的较量,而不是资本的战争,更不能变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真正想做大做强的企业,应该脚踏实地搞研发,而不是指望“挖墙脚”来偷走竞争对手的努力成果。

科技创新不是抄作业,走捷径只能走向死路!最后,话放在这——你怎么看董明珠的怒怼?你觉得企业挖人是否应该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你是否支持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欢迎在评论区开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