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越来越沉默、不说话、不合群,有这些暗示

舒山有鹿 2025-04-02 07:33:47

01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沉默寡言,不怎么喜欢说话。

以往,听到别人在一旁吹牛逼,自己也会跟过去吹牛逼。如今,听到别人在一旁吹牛逼,也都是听听算了,并不会参与其中。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沉默”的情况,并不会越来越轻,只会越来越严重。毕竟,成熟带给当事人的代价,就是磨平了人之棱角。

磨平了人之棱角,不一定代表人之懦弱、无奈,反而是代表了当事人的接纳。不仅是接纳自己,还是接纳这个世界,不再有对抗、排斥的心思。

这就是孔子谈到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从不惑,到知天命,再到耳顺,最后到从心所欲,刚刚好就是成熟必然的经历。

02

人,终究要从热情似火,活成淡然冷漠的模样。

人有两种姿态,一种是年轻似火的姿态,另外一种是成熟如水的姿态。

年轻的时候,对谁都特别热情,满是期待与欣喜。哪怕对方态度一般,我们也依旧热情,只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当然了,这种“火”的姿态,也容易给自己惹来麻烦。比如说,分分钟被人辜负。

被人辜负了一次,就会开始怀疑人生;被人辜负了第二次,就会变得心灰意冷......被人辜负了无数次,基本上也就看透了人性的真相了。

越是看透人性的真相,越是变得冷漠、薄情,对任何人都没有期待。

朋友什么的,没有什么期待。毕竟,有钱有酒真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没有钱,谁会来搭理你呢?

亲戚什么的,没有什么期待。毕竟,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本事的时候,别人自然就会找上门。

03

理想化的情况,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实际上的情况,一旦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就只剩下冷漠了。

人之性情,其实是存在一个“阈值”的。阈值没有被突破,还能接受,自然是热情、热爱、喜欢的。

反之,阈值一旦被突破,就无法接受,也无法热情、热爱,更无法喜欢了。毕竟,人之性情,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

就拿“合群”这件事来说,一开始,大家都会逼迫自己去合群。认为,只要自己去合群,就不会成为异类。

确实,合群并没有成为异类,但失去了自我。越是合群,越是感觉到被约束,并没有活得快乐、潇洒、自在。

后来,才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所谓合群,不成为异类,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讲究利益的,不会因为你是否合群,而发生改变。富人不合群,一样有人登门拜访,阿谀奉承。这,才是生活的真相。

04

当一个人越来越沉默、不说话,也不合群,说明他已经活明白了。

有道是“凡人千言,智者不言”。

幼稚的人,会侃侃而谈,说一千句话,一万句话。而成熟、有智慧的人,基本都不说话,把嘴巴闭上,只是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为什么是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呢?因为一个人的时光,是自由的,也是舒坦的,更是轻松、愉悦的。

戴着面具跟别人打交道,各种尔虞我诈,人情世故,这真的是快乐吗?不见得,也许只是一种“相互折磨”的人情社交。

在应酬的饭局中推杯换盏,各种谎言不断,还时不时讨好别人,没有任何的尊严,这真的有意义吗?没有意义,只是委屈了自己。

没有什么人生经验,自然需要做加法,累积生活经验。

可要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最好要做减法。减法的人生,沉默寡言不合群,也许,会带给你我不一样的感受。

05

写到最后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这就是“有病”的表现。

其实,并不是这个人有病,而是认为他有病的人有病。因为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哪怕是合群的人,在未来的某一刻,也会变成这样。

生活并不是顺畅的,而是充满曲折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会让一个人有所感悟。感悟越深,境界越高,智慧越多,阅历越丰富,当事人也就越不合群。

成熟的代价,就是摆脱幼稚,摆脱以往不切实际的幻想,变得现实起来。

生活,并不是理想主义,终究是魔幻现实主义。

文/舒山有鹿

3 阅读:134
猜你喜欢

舒山有鹿

简介:情感作家,励志达人,你有烦恼,我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