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针对“中美相互制裁,美国是否扛得住”的评论性文章,文章内容总体上还算相对客观。
本月初,美国商务部出台了新一轮的对华芯片出口禁令,涉及137家中国企业及实体。随后,我们也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出口的镓、锗、锑、石墨等稀有金属材料进行出口管制。
金融时报在这篇文章中就指出,这是中国首次针对美国的制裁,做出“堆成”的反制措施。美国试图通过出口管制和“实体清单”,以限制中国半导体产生、设计以及相关工具上的进步。而中国则限制对美国出口许多用于军事和高科技领域的关键矿物的出口。
中美关系
那么一个问题,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相互制裁和限制,究竟谁能从竞争与对抗中脱颖而出,直到对方率先倒下呢?
《金融时报》就给出了一个他们认为的答案,说中国承压和美国承压存在着一个显著的不同。比如美国发布禁令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和遏制,的的确确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起到了遏制的效果。而中国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式,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以华为发布Mate70手机为例,证明美国并没能完全遏制住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只是起到了拖慢发展速度的作用。
相对来说,美国承压能力则显得有所不足。美国并不重视中国的制裁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乎的是中国关键矿产金属产业的不可替代性。美国地质调查局在11月份就发布了一份报告,警告美国政府如果中国全面禁止镓和锗两种稀有金属对美国的出口,会对美国经济带来至少34亿美元的损失。
尤其会引发供应链运行受阻,这还会间接带来90亿美元的损失。甚至中国的出口禁令所带来的影响,现在就已在得到显现,比如美军工企业就表示装备生产上已有所放缓。
当然这点损失,对于美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整体影响并不算大。真正严重的还是,此举会阻碍美国在军事技术以及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
中国对稀有金属的出口禁令,商务部公告中就有一句话提到,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违反出口禁令,将依法追究责任。这是中国首次开创了禁止他国及企业向美国出口相关限制产品的先例。这意味着美国将失去所有通过第三方渠道进口同类产品的能力。与此同时,美国本土企业却并没有足够能力,向生产端的美企提供镓和锗这类稀有金属。
半导体
所以英媒总结下来,认为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国企业依旧能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无非可能是速度要慢上一些。但中国禁止镓和锗这类稀有金属产品对美国的出口,美国却没有任何能力获得替代品,甚至英媒认为美企可能会毫无招架之力。
在这里需要着重提到,并不是美国拿不到相关稀有金属矿产,毕竟中国虽然储量在全球占比大多居第一位,但并不是100%。美国真正缺乏的是对稀有金属乃至稀土等矿产进行提炼的能力和完整产业链。
从1996年美国彻底废除国家矿务局后,美国矿业在这之后的近30年里发展的十分缓慢,直到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美国才后知后觉的开始强调产业链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中美贸易战
作为中国矿产冶炼产业链的替代,美国在国内扶持了一家供应商。镓和锗主要从从铝矿或锌矿精炼厂的副产品中提炼,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算很难。所以该供应商也承诺未来的产能将能够满足美国企业需求的80%,但几年过去了,该项目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这还是中美围绕一个领域展开的相互制裁,美国就难找到替代品了。如果接下来中美相互制裁全面铺开,扩大到更多领域,以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美国只会更加难受。
总体上来说,美国自开始由制造立国转向金融帝国后,美国的去工业化就已经是不可逆状态。想要建立全套完整的产业链,需要的东西太多,比如原材料生产体系、能源体系、电力体系、钢铁体系等。就拿电力体系来说,中国年发电量是美国的2倍还多,而矿产冶炼等体系可都是电力消耗大户。
以美国现在的建设效率,光建设发电厂,给矿产冶炼供应足够的电力可能就需要花上很久,更别提以服务业为主的美国,如何让那些已经习惯于第三产业和金融的美国工作者回归制造业呢?
尽管中美相互制裁对中美两国都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国家经济走向。但从经济韧性和工业规模上,美国都与中国存在距离。而导致这一切根本,其实就是制度设计问题。美国国家的构成类似于公司架构,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当一些东西开始不赚钱之后,就会被慢慢放弃,可到需要用到的时候却已为时已晚,不仅难以捡起来、也缺乏动力。
中国有资金,有全生态链技术,关键还有市场,
中国和美西方脱开连接,中国会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是星辰大海
美国不怕单纯富裕的国家,也不怕单纯强大的国家,他怕的是又富又强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