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穿越剧挺火的,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就能凭现代科学知识轻松碾压古人。而是越是往前穿,优势越大。
真的是这样吗?
不说别的,光文字你都不见得认识!
别不服气,咱们先从汉字的分类说起。
汉字的分类很尴尬。
由于学术界的不统一,造成了很多让人头晕脑胀的类别和说法。
大篆就是如此。
本来从象形符号——甲骨文——金文排得好好的,突然又插队进来一个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这就包括了金文还有甲骨文。
也就是说大篆是老大,带着金文和甲骨文两小弟。
可后面又发现除了金文和甲骨文以外,还有一种籀(zhòu)文。
原本籀文是周朝为了显示国威,将原本的金文,繁化而成的文字。
于是有些学者就把它单独拉出来当做大篆(大篆的狭义定义)。
也就是说,大篆=籀文。
——这样,大篆就由大哥变成了与金文和甲骨文同起同坐的平辈了。
那籀文又是个啥样子?
一笑先解释一下。
籀文,因它是收录在《史籀篇》而得名。
别看现在的人连“籀”字怎么读都搞不清楚,但在秦朝以前,《史籀篇》是用来教学童识字的蒙学教材,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语文课本。
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跟《千字文》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字书之一。
《艺文志》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可见,重视基础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悠久。
所以,天真的少年啊,别以为穿越到秦朝以前就不用上学了,这识字的任务反而更艰巨了……
这满眼的籀文你能认识几个?
别说你了,大学者王国维认识的籀文也不超过两百个!
王国维
《史籀篇疏证》王国维著
言归正传。《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等都是根据《史籀篇》写作而成的,只可惜我们现在已无缘得见。
从《说文解字》中的籀文来看,其字体确实比小篆要繁复,但整个字呈正方形,规规整整,笔划优美。
直到汉代,籀文还是考国家公务员必备的项目。萧何起草的《尉律》规定:公务员考试内容首先就得认识“籀书九千字”。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引起社会动荡,战火之中,《史籀篇》随其它典籍一起散失。
到了东汉光武帝搜寻图书时,《史籀篇》只剩下9篇。
许慎依据这残存的9篇《史籀篇》,在《说文解字》中录入了225个籀文。
幸好许慎还留了这么一手,到了西晋《史籀篇》就完全散失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就成了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
流传下来的《史籀书》片断
(未完待续,点关注可以看过往文章以及及时收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