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症(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六岁左右以下的儿童,每年的5-9月为高发期。
主要通过呼吸道(喷嚏、咳嗽,唾液等)、消化道(粪到口途径)和密切接触来传染病毒。
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病程一般为7—10天。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毒在咳嗽、打喷嚏、排泄物和水泡中的液体传播。
为降低传播手足口病的风险,我们可以: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请使用纸巾遮盖,尽快处理已用过的纸巾,如丢入垃圾桶,不要共用毛巾或家居用品,如杯子或餐具用热水清洗已脏的被褥和衣物等等,并且病毒会在感染后持续在粪便中传播数周,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辨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大多表现为急性发病,表现为手、口、足、臀等部位散发性疱疹。轻症伴有发热、皮疹或疱疹。
患者在发病早期出现食欲下降,常感疲惫,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发热后1-2天即在口腔黏膜、手、足、臀等部位出现水疱及红色小斑丘疹、疱疹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也有患者会不发热、皮疹症状不典型,遇到这种情况,应就医寻求帮助,配合做一些检查辅助,以便医生更好地判断。
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应对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10天,在出现轻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积极遵医嘱,争取在轻症期痊愈。
若出现进一步症状如嗜睡、烦躁、肌无力、颈项强直等,则应立刻听从医生安排住院治疗,随时监控患儿体征,配合医护人员的一切工作。
父母如何护理患病的孩子
父母应首先遵医嘱,力所能及做到降温、镇静、控制饮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等工作。
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退烧药等方式,用药前需征求医生意见,避免出现乱用药的情况。饮食方面应在注意营养搭配的前提下保证饮食清淡,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父母要多多监控患儿体征,遇到非轻症症状应及时进行呼吸支持并就医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