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3月9日,马克·卡尼当选加拿大新任总理。
就在卡尼上任首日,等待他的是中方的一份“见面礼”。
3月8日中方宣布,对加拿大出口的菜籽油、油渣饼、豌豆加征100%关税,水产品和猪肉也被追加25%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国首次以“反歧视措施”的名义出手,剑指加拿大去年紧跟美国对华加税的行为。

中国对加拿大的关税反击,从一开始就跳出了“对等报复”的框架。
根据中方的官方解释,此次行动基于WTO的“非歧视原则”任何成员国不得在贸易伙伴之间搞区别对待。
2024年,加拿大在美国施压下,未经充分调查就对中国电动车和钢铝产品分别加征100%和25%关税,且仅针对中国一国。
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性政策,成为中方启动“反歧视调查”的直接导火索。

从表面看,中加双方的关税税率似乎“对等”:加拿大对中国电动车征100%,中国对加拿大菜籽油等也征100%;加拿大对钢铝产品征25%,中国对水产品、猪肉同样征25%。
但若细究商品结构,杀伤力截然不同。中国对加拿大出口的电动车和钢铝产品规模有限;
而加拿大对华出口的菜籽油、豌豆等农产品却是实打实的“拳头产品”,仅菜籽油一项年贸易额就超过20亿美元。
这意味着,加拿大试图用“小刀”戳中国,换来的却是中国抡起的“铁锤”。

更关键的是,中国首次动用“反歧视措施”这一武器,直接绕开了传统反制手段的局限性。
按照WTO非歧视原则,要求WTO成员在实施任何贸易限制或优惠措施时,不得对其他成员歧视。
中方此举既占据了法理制高点,又为未来应对类似情况开辟了新路径。

中方宣布关税的时间点,堪称“精准打击”的教科书案例。就在决定公布后的第二天,加拿大自由党举行党魁选举,59岁的卡尼以86%的得票率当选总理。
这位曾任加拿大和英国央行行长的经济专家,履新不到24小时就不得不面对中方的关税重压。
选择此时出手,中方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一方面,特鲁多政府于2025年1月辞职,其在对华政策上“一边倒”亲美的策略已宣告失败。
特朗普曾公开嘲讽特鲁多是“州长”,暗示加拿大沦为美国附庸,而特鲁多辞职被广泛视为政治生涯的“止损”。
中方在此时加码施压,既是对特鲁多时代的“盖棺定论”,也是向新政府释放明确信号:若继续跟随美国搞贸易歧视,代价将远超预期。
另一方面,北美地区正在形成危险的“关税同盟”苗头。

加拿大政府此前向媒体透露,正考虑与美国协调对华加税,防止中国“倾销”;墨西哥也被爆出计划对中国汽车加税以换取美国豁免。
这种试图构建“北美堡垒”的动向,触动了中方的战略神经。通过重击加拿大这个“薄弱环节”,中国实际上在警告所有潜在效仿者:跟随美国围堵中国,只会引火烧身。
中加这场关税交锋,恰逢全球贸易体系剧烈震荡的关键期。

特朗普政府宣布将于4月2日启动针对所有国家的“对等关税”,威胁对欧盟商品统一加征25%关税;欧盟委员会则紧急商讨反制方案,多国央行开始预警“新一轮贸易战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加拿大的反制,既是破局之举,也是立威之战。
从经济层面看,加拿大承受的压力极具示范效应。

中国是其第三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而菜籽油、豌豆等农产品占加拿大对华出口的40%以上。
萨斯喀彻温省农民协会算过一笔账:100%关税实施后,当地农户每公顷油菜田将损失约300加元,整个产业年度亏损可能超过15亿加元。
这种切肤之痛,足以让其他想跟风加税的国家三思而后行。
从政治层面看,中国的反击打破了“小国依附大国可自保”的幻想。

加拿大曾认为,只要紧跟美国步伐,就能在贸易战中“搭便车”。但现实是,当中国选择对其要害产业精准打击时,美国并未如承诺般提供补偿。这种赤裸裸的背叛,暴露出美国“贸易同盟”的脆弱本质。
卡尼此刻的处境,如同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作为经济学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加拿大对中国农产品的依赖短期内无法替代,而美国市场早已饱和。
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占其全球份额的28%,而对美份额少之又少。若失去中国市场,西部农业省份的经济将遭受重创,进而动摇自由党的执政根基。

但另一方面,卡尼在竞选时曾高调主张“对等回击特朗普”,其政治形象与对美强硬深度绑定。
如今,他既要处理来自中国的关税压力,又要应对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勒索后者已放话要求加拿大在汽车、能源领域做出更大让步。
夹在中美之间的加拿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有分析认为,卡尼可能采取“两步走”策略:短期内通过WTO诉讼争取缓冲时间,同时派特使赴华磋商;
中长期则推动农产品出口多元化,降低对中国市场依赖。
但问题在于,WTO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已近乎瘫痪,而开拓新市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中加关税战搅动全球市场时,更大的变革正在酝酿。
过去三十年建立的“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已千疮百孔:美国频繁动用“长臂管辖”,欧盟强推碳边境税,发展中国家集体要求重构WTO。
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加拿大的“反歧视措施”,实质上是为后WTO时代的贸易博弈探路:当旧秩序失灵时,如何用新规则捍卫自身利益?

这场交锋也暴露出中等国家的战略困境。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训表明,盲目选边站队只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炮灰。
而对于中国而言,此次关税行动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得失,更在于向世界证明:任何针对中国的贸易围堵,终将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
中国从来不是好欺负的,朋友来了我们有好酒相待,豺狼来了等待它的只有“猎枪”!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