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地位最高的开国大将:手上权力大过粟裕,曾跟八位元帅并列

杰燊 2025-02-10 14:51:11
前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授衔时评选出十大名将,每个人都是功勋卓著的老革命家,名列十大将之首的人是粟裕将军,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凭借战功成了当时最突出的将领。

可军衔只能够代表当时身处的那段时期,不代表他在军中的地位会很高,粟裕更适合在战场领兵打仗,和平时期粟裕的地位有所下降,影响力不如从前,建国后地位晋升最快的大将当属黄克诚。

一、地位太高、贡献太大

黄克诚在战场上领兵打仗的能力比不过其他大将,但他曾经为党和军队做出非常突出的贡献,正因如此,他才会跻身开国第三大将的位置,一部分是因为战功,更多的一部分是地位太高。

国共达成合作之时,老蒋本就对我党我军包藏祸心,在部队建制和军费等各个方面打压我军,虽然给了我党两个军的编制,但很多红军战士没有加入到军队中。

此时老蒋打着所谓统一全国抗日战线的旗号,宣称要让全军步调一致,靠着“统一”这个大把柄,强迫我党取消部队中的政委制度,让我们跟国军军衔制度学习,将政治部改成政训处。

随后开始利用授予军衔的名义分化我军各级将领,用明面上无实权的荣誉,让将领们开始沉沦,很多年轻干部没经历过太多社会毒打和磨炼,看着崭新的衣服和肩上的军衔,有些飘飘欲仙。

在国军将领的错误引导下,心底开始滋生官僚主义的坏习惯,对我们自己的同志和百姓,用手里那点人民给予的权力,摆起官架子,沉迷在权力带来的好处和幻想里无法自拔。

虽说军衔制度在革命胜利后开始推广进行下去,他肯定了每一位将领和战士所做出的贡献,可这也要看这个制度带来的影响和诞生时间节点,凡事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八路军组建时期,我党的处境还十分艰难,要不是达成全国抗战,老蒋投鼠忌器,不能对我军动手,红军即便到了陕北也无法立足,在老蒋的围剿下还得继续向北出发,寻找新的落脚地发展自身。

此时我军的处境还没有达到抗战后期的自给自足,突然诞生的军衔制度会让很多战士偏离正轨,产生一些阶级对立的错误想法,对全军造成重大打击。

政委制度刚取消没多久,很多底层战士缺少前进路上的引路人,变得非常迷茫,没了政委下基层引领和指导,刚加入部队的新战士不知道我们是一支怎样的军队,无法区分八路军跟国军之间有什么区别。

二、政委制度带来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若是任其扩大影响,会对我军造成毁灭打击,政委制度为什么这么重要?简单来说就是,一支部队靠着政委下基层为底层战士做思想工作,传播革命思想。

告诉底层穷苦百姓出身的战士们,八路军是在为万千普通老百姓打天下,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并不是盲目跟从,跟国军队伍强迫抓来入伍、用金钱裹挟不同,他们都是心甘情愿加入部队的。

政委制度早先可以说是起源于毛主席主导的三湾改编和朱老总带领起义军上井冈山,没有这两次的革命引领,部队不会拧成一股绳,也没有后面的多次胜利。

政委是上级党组织严格选拔出来的政工人才,文化高、政治觉悟高,算是党中央最信任的政工干部,政委制度被取缔之后,部队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部队中很多年轻人凭借战功,成为营、团、旅级长官之后,会忘记初心。

虽然不会像国军内部那样黑暗,可对部队的发展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尤其是那些曾经被俘虏的国军、东北军战士,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再加上混乱的制度,那后果不堪设想。

国军的政训处就是一个面子工程,平型关战役是我军参加抗战时第一场大胜仗,战斗结束之后,内部开始混乱,没了政委监察管理之后,底层战士很迷茫,中层将领的思想开始松动。

115师麾下的344旅最先缺少政委之后发生的问题,因为这支部队的组成很复杂,有陕北当地的红军武装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主力是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红二十五军,三支部队没有政委做思想工作,开始在部队里各成派系,也就是“山头”。

负责任的旅长会一边抓部队建设,一边抓政工,可旅长徐海东并没有长着三头六臂,领兵打仗、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身体很快被拖垮了,生病后,只能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没有时间去抓思想工作。

最后导致部队麾下687团出现重大问题,团长张绍东的思想被国军内部的利诱腐蚀,最后选择投靠老蒋,此时身处总政的黄克诚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马下基层调研,所看到的情况令他心惊。

部队风气不再想当初那么淳朴、善良,心往一处使,曾经毛主席极力压制的军阀主义慢慢在人民军队内部冒头,为此他立马汇总上报此事,毛主席看完立马意识到政委对军队的重要性,肯定了黄克诚的报告。

人民军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抓思想和部队建设,没有政委会害了那些有责任的团长和旅长,我军就是依靠政委将全军各级部队拧成一股绳,

黄克诚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有话就说,绝不会遮遮掩掩,日本投降之后,我军将领都明白,这不是最终之战,还有一场硬仗、大仗要打,为此毛主席早就开始布局全国。

而黄克诚更加直率,抗日战争胜利没多久,就开始分析局势,放眼全国,他立马盯上东北这块沃土,将自己的分析写成报告,上报给了毛主席,内容主要提议就是立马出兵东北,尽快抢占先机。

他的意见和毛主席的决策不谋而合,当部队挺进东北的那一刻,其他将领有些犹豫不决,再加上先遣部队传来的错误情报,很多部队选择轻装赶赴东北,只有黄克诚坚持自己的想法,部队全军满配立马赶往东北。

其他部队到了东北没有武器和其他补给,无法施展拳脚,而第三师在黄克诚的带领下挺进东北,靠着武器装备打下多场胜仗,抢占先机,慢慢成长蜕变成抢占东北的主力部队之一。

三、黄克诚不一般

粟裕大将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凭借自身从红军时期锻炼出来的过人胆识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打的国军节节败退,多次立下大功,可他的脑袋里在红军时期留下炮弹碎片,成了制约他发展的枷锁。

建国后他多次因弹片头疼欲裂,必须住院,原定他要领兵入朝作战,考虑到粟大将的身体问题才就此作罢,若是加上抗美援朝立下的大功,元帅之位绝对没跑了。

而黄克诚是一位政工人才,曾在媲美黄埔的一所两党合办政治学习班里学习深造,他明白孙先生的理念,也了解共产党,这段时间的学习改变了他的往后的人生。

而地层出生让他能够更好地了解底层百姓的需求,他早就看出老蒋的理念是错误的,再加上自身经过两党政治培训,对国军内部非常熟悉,做政治工作,开解那些被俘人员能够对症下药。

没有他的及时修正,那红军这支为人民而生部队,会越走越偏,没有他提出挺进东北的提议,我军后期在想抢占,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伤亡。

结语

新中国胜利后他被委以重任,进入中央军委工作,这是任何一位将军无法胜任的工作,此前没有将军进入其中的先例,他得到全党全军的认可,靠的是那一颗为党和人民甘愿奉献的决心。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