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郝小亮 河北

中美关税大战,没有硝烟,但却招招致命。
截至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5%,这基本相当于关上了中美贸易的大门。中国企业失去了庞大的美国市场,美国人民失去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走到这一步,既不是中国想要的,相信也不是美国想要的。
美国想要的无非是钱,而钱来自于高关税。但关税如果高到中国企业无法承受的地步,买卖就没法做了,美国寄望通过高关税扭转贸易逆差的美梦也就落空了。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美国是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中国当然希望国内商品能够源源不断的卖到美国,美国当然也希望中国的商品满足其国内需求,但前提是中国企业必须乖乖缴纳高昂关税。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税怎么定,过去是通过协商谈判来解决,而现在全由美国单方面说了算。今天涨到145%,明天涨到245%也不是没有可能。总之就是由着性子来。
美国当下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像个不讲规矩的野蛮人。其实美国不是不讲规矩,而是它觉得自己的规矩就是规矩。老大做久了,难免会觉得全世界的规矩都是由它自己定的,全世界都被它牵着鼻子走。
对于美国来说,过去,这可能是一种现实。现在,这无疑是一种错觉。
正如我们所见,美国的关税政策无论在其国内还是国际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很多国家快速采取反制措施,摆明了不给美国面子。其中包括加拿大、德国、法国,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
美国对中国加征高昂关税的底气,也许来自于其笃定中国企业绝不会轻易放弃美国市场。而中国第一时间进行反制的底气来自哪里?我觉得来自过去几年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上做出的努力和成绩。
五年前,国家提出要推动经济内循环,建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当时许多人阴阳怪气,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把此举解读为中国走向保守和封闭的信号。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项战略调整是一项多么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
什么叫“经济内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生产国内消费,依靠内需消化供给。其基本逻辑来自于社会分工协作。
打个比方,家电企业生产家电,汽车厂商制造汽车,食品企业加工食品,服装企业生产服装。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既是各自商品的生产者,也是彼此商品的消费者。你买我的家电,我买你的汽车,你买我的食品,我买你的服装。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做,也都有钱赚。
这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社会,但在现实当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实现完全的内循环。因为整个世界也像一个国家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分工协作。
譬如有些国家自然能源充足,那么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就需要从那些国家进口能源。有些国家制造业发达,那么它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世界制造工厂的角色,满足全世界的商品需求。
所以经济全球化是一条正确、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提出推动经济内循环呢?说白了,就是为了防范今天美国一手造成的这种逆全球化的局面。
原本出口美国的中国商品,突然面临不可承受的高昂关税。很可能就会让许多中国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失业和经济震荡。
那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出口转内销,让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其中出口贸易占GDP总量的比重在2008年之前一直在30%以上,其中2006年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甚至达到了惊人的35.4%。
这种出口主导型经济模式虽然让中国经济获得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但也将中国经济置于一种危险境地。一旦出口因各种因素受阻,后果可想而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2008年之后,中国出口贸易占GDP总量比重一路下降,到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将至18.86%。此外,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显而易见,就是从过去高度依赖出口贸易的出口主导型经济逐步转变为依靠内需驱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
而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老百姓要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说白了老百姓兜里得有钱。
但中国人有个问题就是特别喜欢买房,而中国的房价在2018年之前又一直居高不下,一套房子就掏空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所有积蓄,用于消费的钱所剩无几,扩大内需谈何容易。
其实买房不是问题,加杠杆买房才是问题。因为买房导致的家庭负债,不仅让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难以提升,也让中国的消费市场长期低迷。
所以,回过头来看2016年国家提出“房住不炒”,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持续调控,让房价下降到今天这个地步,目的除了防范房地产泡沫导致的金融风险,最大的目的就是降杠杆,降低中国家庭的负债率。
只有中国家庭的负债率减轻了,老百姓手里有积蓄有闲钱了,才会有更强的消费意愿,才能够给中国转型消费主导型经济创造前提条件。
从房地产调控到推动经济内循环,可以说一环扣一环,中国过去几年的路都走对了,才有了今天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时的从容不迫。
如果说还有什么因素能让今天的中国敢于跟美国硬碰硬,那就是2019年开始实施的“供给侧改革”。
在此之前,中国的供需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特征。中低端产品,价格低,利润也低,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出口贸易,只能靠薄利多销赚取利润。最致命的问题是可替代性很强,在出口贸易当中,一旦遇到加征关税这种情况,相关企业就会陷入绝境。
而高端产品,品牌溢价更高,利润空间也更大,面对高额关税还有一定的腾挪空间。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应对冲击的能力也更强。而在国内市场,高端产品实现国产替代,也能够避免因美国关税上调可能导致的对美贸易逆差。
说白了,美国的高端产品,我们也有,就不会出现国内消费者宁愿高价买美国产品也不买国货的局面。
从持续近十年的房地产调控,到推动经济内循环战略的提出,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过头来看,中国过去每一步都走对了。特别是结合当下中美贸易“脱钩”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简直是高瞻远瞩。
有些政策,当时看不明白,现在恍然大悟,让人不得不佩服制定者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