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话剧界的梅兰芳”,患老年痴呆离世让人遗憾

月诉 2024-09-21 15:43:43

于是之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有着“话剧界的梅兰芳”“话剧之神”的美誉,曾主演《龙须沟》等一系列经典话剧。

在 2009 年,于是之荣膺了第一届中国戏剧奖中的终身成就奖这一殊荣。

于是之在影视剧表演方面成就斐然,主演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龙须沟》等,还荣获第 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于是之的妻子李曼宜乃知名演员,二人育有一子一女,皆为平凡之人。

2013 年,于是之因病辞世,令人悲痛。至今已过 10 年,他的遗孀李曼宜如今生活状况如何?

【01】

于是之 1927 年 7 月 9 日生于河北唐山,祖籍天津。他出生仅 3 个月,父亲在部队阵亡,母亲为谋生计带他迁到北京。

于是之的爷爷早逝,奶奶守寡,父亲离世后母亲亦守寡。两个独身女人带着他,在贫苦中艰难度日。

于是之幼年时,家中全靠奶奶与母亲变卖家当和借债维持生计。她们目不识丁,连名字都无,外人依其夫姓称呼她们。

百度称于是之舅父是著名演员石挥,实则不然。于是之母亲姓任,他家与石挥是亲戚,往来频繁。

自北平师大附小毕业,于是之便成功考进了北平师大附中。

1942 年,15 岁的于是之因家庭贫困无奈辍学。那时北平处于沦陷期,他为养家去日本仓库做了华人佣工。

半年后,得益于同学父亲的援手,于是之在伪政府中谋得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

出身低微的于是之积极进取,夜晚常去夜校攻读法语与法兰西文学,还对古典文学和音韵学情有独钟。

1944 年,受石挥和其弟石诚影响,于是之开启了话剧表演之路,首演法国剧本《牛大王》,自此他沉醉于表演。

1945 年抗战取得胜利,伪政府中的于是之被石诚拉入祖国剧团。在团里,他主演多部话剧,开启演艺生涯。

1947 年,于是之投身北平艺术馆成为演员,领衔主演了诸如《在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多部话剧。

参加工作后的于是之薪水微薄,家里常入不敷出。放假回家,他谎称已在剧团吃过,在家饿着也不吃东西。

1948 年春节时,好友黄宗江给于是之送来一条鲜鱼。初一至初四于是之都在单位演出,于母做好鱼却一口未吃。

她每日把鱼热好摆在桌上,可于是之未回,于母便将鱼里的刺一根根拔净。

正月初五,于是之回家陪母亲用餐。当知晓这条鱼母亲反复热了 4 天且拔净鱼刺,他跪在母亲跟前哭道:妈妈,我定会让您享福!

于是之被母亲拉起,母亲的眼中已满是泪水,不断地流淌着。

【02】

1948 年 12 月,北平解放前夕,于母因病辞世。此前,于是之的父亲、奶奶已相继离世,至此,他成了可怜的孤儿。

1949 年 2 月,于是之投身于北京人民文工团(其后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了一名演员。

在剧团中,于是之与同事李曼宜萌生爱意。1944 年,还在上中学的于是之排演《雷雨》时结识李曼宜,她演“繁漪”,他演“周萍”,交流甚少。

在《雷雨》拍摄结束之后,他们之间就彻底失去了联络,从此形如陌路。

当下二人变为同事,往昔那些美好的点滴瞬间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1925 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曼宜比于是之大两岁。1950 年,二人成家,单位分的房子里仅有一张双人床、一张桌子和带烟囱的煤炉。

于是之与李曼宜各自背着蓝色帆布包,包里装着几件换洗衣物,这小两口当时的生活极为艰苦。

1954 年,他们的儿子于永来到世上。医生称这孩子有先天性脑积水,或难以长久存活,即便长大也会智力残疾。

医生建议于是之夫妇把孩子留在医院任其生死,可孩子是亲生的,他们不同意,含泪抱回了儿子。

次日,这对夫妇带着儿子前往北京儿童医院。经诸福棠院长诊断,称宝宝并非脑积水,而是颅骨发育不完善。

其后,于是之夫妇携子前往中苏友好医院(即如今的北京友谊医院)检查,苏联专家亦称宝宝并非脑积水。

历经一年多的观察医治,于永被诊断出患严重软骨病。那时于是之夫妇要上班,就雇了个保姆照看儿子。

年仅 17 岁且不识字的保姆,被于是之送去夜校学文化。其母深受感动,义务照顾于永,在母女呵护下,于永 1 岁时身体正常。

于是之刚进入北京人艺就成为骨干演员,他悟性强,擅观察生活,表演自然,其演技在话剧舞台上堪称顶级。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于是之凭借在《关汉卿》《骆驼祥子》《雷雨》《龙须沟》等话剧中的主演角色,闻名于整个中国。

【03】

儿子两岁时,于是之夫妇迎来女儿。因无暇照顾,于永读小学于香山慈幼院就住校了。

1966 年特殊年代拉开帷幕,于是之曾在伪政府做抄写员,遭不公正对待,被隔离审查。其妻子李曼宜也受牵连失去登台机会。

于永原本所在学校多是干部子弟,秩序混乱。于是之夫妇在儿子五年级时将其转学,于永在姥姥姥爷家生活到初中毕业才回。

在特殊的时期,于永的学业深受冲击。1970 年中学毕业时,因全国高考取消,他无缘升学。

由于受到于是之的影响,于永一直未获工作安排,沦为待业青年。他满心烦恼,成天在家气恼、哭泣。

李曼宜不辞辛劳地为儿子工作之事四处奔波,终于在 1970 年 12 月,于永成为北京齿轮厂的学徒工。

1976 年特殊时期结束,于是之待遇回归正常。其参演的话剧《茶馆》成北京人艺保留剧目,累计演出超 400 场。

于是之塑造的“王利发”这一茶馆掌柜形象永恒经典,其在《龙须沟》中饰演的“程疯子”也同样堪称经典角色。

于是之凭借《茶馆》和《龙须沟》中的角色奠定其在话剧表演界的地位,戏剧界论表演必提这两部作品。

1983 年,于是之之子于永与北京姑娘叶京喜结连理。次年,他们的儿子苗苗诞生。

于是之满心欢喜,为孙子郑重地取了个大名,叫做于昊明。

1985 年,于是之晋升为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当时院长是曹禺,因其多病,全面工作主要由于是之主持。

北京人艺人员众多,名角不少,人事关系极为繁杂。分房、评职称、出国演出等事务把于是之折腾得疲惫不堪。

一些年轻演员因没分到房就对于是之破口大骂,可他家仍住单位旧宿舍楼,他也未曾为自己谋利。

于是之被繁琐的行政事务搞得心情异常烦躁,两次申请辞职,却均未获批准。

【04】

于是之为人温厚善良。1990 年单位出国演出时,一青年演员力争前往,于是之便加上他的名字,替换掉另一演员。

有演员因被划掉名字找于是之质问,于是之无奈补上其名,再划掉另一演员,结果这被划的又来找他了。

对方把于是之困在办公室,不许他回家,这使得于是之精神崩溃。

于是之数次有自杀的想法,好几次站在 12 楼阳台欲跳下。李曼宜担心丈夫,拼力把他拉回客厅。

1992 年,于是之终于卸任。回家后,他向妻子感慨:“宁带一个师,不带一个剧院。”至此,他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内涵。

由于摆脱了行政事务的束缚,于是之又能全身心投入话剧表演。其主演的《冰糖葫芦》在北京及全国上演,一票难求。

1999 年,于是之患阿尔茨海默病晕倒住院。其儿女因工作家庭无法长时间照顾,李曼宜护理,却因年龄大伤了腰,也住院了。

于是之夫妇在医院住了半年有余,出院后,经北京市委特批,北京人艺请了两名女护工到其家中照料他们。

胡姓和焦姓的两位中年女护工,全心全意照料于是之夫妇。于是之夫妇也视她们如亲人。

每逢年节,于是之夫妇的一双儿女前来团聚,都会给两位护工捎带礼物。

【05】

2007 年,于是之迎来 80 岁生日后,北京市政府打算为其出一本相册,北京人艺也为他拍摄影像资料,他罕见地展露开心。

自 2008 年开始,于是之的阿尔茨海默病愈发严重。他不仅不认得人,语言也有障碍,最终住进了医院。

于是之这一进医院就再没回过家,在医院住了 5 年,由护工照料。李曼宜和儿女常去陪伴。

2013 年 1 月 20 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于是之与世长辞,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享年 86 岁。

李曼宜与爱人风雨同舟一生,老伴离去令她悲痛万分。儿女常来照料,做饭陪聊,抚慰她受伤的心。

2016 年 10 月,于永之子于昊明与其妻崔硕在北京喜得一女,这让李曼宜迎来了四世同堂的美满时光。

于是之逝世后,已逾 9 旬的李曼宜颇为坚强,历经 3 年,创作出长篇传记文学《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在 2019 年 10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李曼宜的著作,总计约 18.3 万字。

此书呈现了李曼宜和于是之的爱情历程,包括在天安门广场见证新中国诞生,还有他们的演艺事业与家庭生活。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受到了专业人士的极力称赞。

在 2023 年 10 月,98 岁的李曼宜仍健在。她精神好,思维明,说话清晰,全然不像年近百岁之人。

李曼宜日常和保姆相伴,其二代、三代、四代子孙常来探望,为她送来亲情的温馨。

于是之和李曼宜皆是备受尊崇的表演艺术家,其子女均未涉足演艺领域,只是平凡之人,未借父母之光。

老伴离去后,李曼宜被亲情环绕温暖着,正一步步朝着百岁老人的目标前行!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