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是不是曾经也在心里暗暗抱怨过,觉得应试教育像个大牢笼,把自己的想象力给囚禁了;又或者因为被调剂到所谓的冷门专业,就感觉自己的创造力被判了 “死刑”?您先别急着点头,咱们今天就来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 专业与成功、应试教育与创造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咱先来说说京东那位大名鼎鼎的刘强东吧。老刘当年学的是社会学专业,这专业一听也是够冷门的吧,它与电商那 “八竿子打不着”。要是按照某些人的想法,学社会学就该去搞调研、做学问,怎么也和在互联网商海弄潮扯不上关系啊。可刘强东偏不按常理出牌,硬是在电商领域闯出了一片天,打造出了京东这个商业帝国。这就好比你本来以为自己拿了一把吉他,只能在小酒馆里弹唱抒情小曲,结果人家刘强东拿着这把吉他,跑到国际摇滚舞台上,奏响了震撼世界的最强音。
再看看《哪吒2》的导演饺子。饺子导演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这和动画制作,那差距岂止是 “八竿子打不着”,那比太平洋还宽啊。医学专业的日常是和人体结构、疾病药理打交道,而动画制作则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艺术创作。可饺子就像个神奇的跨界魔法师,从医学领域跳到动画界,用一部部精彩的作品证明了自己。这就像是你原本以为自己只能在手术室里拿着手术刀,结果人家饺子却拿起了画笔,在动画的世界里创造出了一个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角色和故事。
从这两位大佬的经历来看,专业似乎并不能像紧箍咒一样,限制住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总有人抱怨自己被应试教育限制了想象力,被调剂的专业摧毁了创造力。他们看着别人的成功故事,感叹命运不公,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同样的起点,有人能逆天改命,有人却一蹶不振?咱们得好好想想,自己身上是不是缺了点啥。
一个人成功的基本素质,首先得有热爱。你得对自己做的事情有股子痴迷的劲儿,就像小孩对糖果毫无抵抗力一样。你看那些在冷门专业里发光发热的人,哪个不是因为热爱,才在别人不看好的领域里干得风生水起的?要是你对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提不起兴趣,那就算给你一个 “黄金专业”,你也只能把它变成一块废铁。你觉得这条赛道不适合你,那你就换条赛道啊,但请你记住:无论你在那条赛道,你都不可以躺平去做春秋大梦,除了热爱,还得有执着,要成功先发疯,没这个狠劲那你还是做梦去吧。成功这事儿,就像爬山,哪有那么容易一口气登顶的。刘强东毕业于社会学系,这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吃香。但他从宿迁农村一路走来,在中关村摆过摊,经历过非典时期的困境,最终创立了京东帝国。刘强东在创业初期,也遭遇过无数的困难,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可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饺子导演本是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的高材生,却因为对动画的热爱,自学成才,创作出《哪吒2》这样闻名中外的作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专业从来就不是限制,而是跳板,限制我们发展的,从来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思维定式。有人把冷门专业当作逃避的借口,有人却能在其中发现机遇。就像玩俄罗斯方块,高手总能把看似糟糕的方块排列组合出最佳效果。玩桥牌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你拿到了什么牌,而是你如何打好手中的牌。
所以啊,朋友们,别再把锅甩给应试教育与冷门专业了,它们可背不动你不成功的这口大黑锅。你没有创新思维只是你本来就没有,而不是应试教育把你的创新思维给抹杀了,即使给你个快乐教育,你也只是图个傻乐呵,内心懒惰却要埋三怨四,啥也不是!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曾经也是应试教育下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人家的创造力不也是有目共睹吗?知识与创新从来就不相矛盾。在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状态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公平就不得不进行人才的筛选,而应试则是最公平的筛选方式。你想一想,不凭考试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