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单有效的逃离情绪困扰?

無心感悟 2023-09-11 20:15:40

上篇:情绪困扰的重要原因

我们生活里体验到的情绪困扰,都会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伴生现象。而这三个伴生现象也是我们情绪困扰的重要原因。

1. 注意力高度集中

有一个我们应该了解到的现象是,我们出现情绪困扰的时候都会伴随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比如因为恋爱导致的情绪问题,我们的脑子做的最多的事几乎都是在爱情里好的情形和不好的情形之间对抗;比如因为家庭问题导致的情绪问题,我们的脑子里闪过最多的几乎都是对过去生活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恐惧。

这样的类似情况还存在于职场,人际交往,学业,事业.......

一旦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停地在这些事件中寻求解决,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这些事情狠狠的吸引过去;这个就是我们出现情绪困扰伴随的第一个现象--注意力高度集中。

2. 感觉过敏

我也是最近才重新注意到我们的情绪困扰中有非常严重的感觉过敏现象。

其实森田疗法里的精神交互学说早就对此有过明确阐述,但我也只是在最近的一次大的情绪波动过程中重新注意到这个问题。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最近我遇到极其严重的情绪体验,我试图用塞利格曼教授的方式去将遇到的问题解释为暂时的,特定情景的,非人格的;即便如此,我也依然能够真切的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

同时,我也用埃利斯博士对不合理情绪的判定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使我没有陷入“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或者我极力去修正信念中的不合理部分,我也依然无法动摇当下的负面情绪。

或许你以为我是想说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冲击有多么强烈,但遗憾的事,这不是症结所在,我真正要说的是,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我正在对此隐隐作痛,我其实是事后才发现自己的一系列行为,都在试图不停地修正我的情绪困扰,而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不停地去衡量自己的情绪感受检测自己的情绪变化。

更让我觉得恼火的是,生活其他方面产生的情绪体验也被潜意识偷偷地加入到自我感受的评估里。

比如工作有没有顺利推进,领导有没有采纳我的意见,甚至是今天食堂的饭菜是不是合口味这样奇怪又刁钻的视角。一旦某个环节被自己判定为负面的,我都会像惊弓之鸟一般,赶紧去收拾自己的情绪烂摊子。

或许我没有一些人那样肆意的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是本质上我也只是换了一种相对平静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在我的主观感受里,情绪也是处于泛滥状态。

而这种时时刻刻处在观察和评估中的情绪体验,就是情绪困扰半生的第二个现象--感觉过敏。

3. 意识狭窄

就像坐滑梯一般,当我们不自觉的完成以上两步之后,我们的意识基本上就限定在某一个领域进行循环了;我们只会注意到那些令我们产生情绪困扰的事,并在那个体系下不停地活跃着思维,思索着问题和答案。

当然,跟发现前面两种伴生现象一样,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注意到产生情绪困扰会伴有意识狭窄的现象;因为我的思绪一直都拉扯在现状的糟糕和怎么处理问题上,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思维被框定在感情关系上。

而这种情形,跟塞利格曼教授对抑郁的定义几乎是同一种思维路径:遇到一个负面情景--根据负面情景进行下一级的构思--试图逃避或解决问题。可以看到,不管我们做的是构思是规避亦或者是肆意宣泄,都有意无意的将我们的意识限定在某一个范围内。

越是情绪化的人,这个特征就越是明显;而这个特征越是明显的人,就越是感觉过敏;越是过敏,注意力就越是集中。这就像是一个让人会一直产生情绪的恶性循环。

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身边那些容易发脾气的人,大家对他们的评价是爱较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就会点燃情绪,给人的感觉就是易怒。

但如果你有留意过就会发现,他们真的是那种很轻易就将自己的思绪带进一个场景里走不出来的人;比如,我的一位师兄,平时嘻嘻哈哈,却因为工资少算了三两百破口大骂,自己拿着计算机反反复复的核算,证明领导亏待了自己,然后细数自己平日里收到的诸多不平,然后更加愤怒;比如,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上一秒还在开心的吃着东西,下一秒却因为对象开玩笑提到减肥的事情,板着脸放下筷子,恶狠狠的盯着对方,一言不发;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因为跟自己孩子对买不买房这个事情的观念不同,黑着脸讲了一个小时的道理,势必要抹杀对方的想法......

其实作为旁观者,这些问题也许有的比较重要,但有的问题真的远远达不到颠覆一个人心境的地步。但一旦我们进入了这种恶性循环,我们根本没办法去注意冲烂我们情绪的是“大事”还是“小事”。

另外,意识狭窄会携带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识里只有一件事,或者极少的几件事,同时它们还都没法搞定,那么即使这些事并不致命,它们也足够让人产生难以跨越的情绪困扰。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不太一样,但却有着相似的情绪困扰;遇到相同的事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感受。

总结

如果你有了解过催眠,你大概能感受到,这种与情绪困扰伴随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敏感和意识狭窄现象跟催眠的原理几乎如出一辙,而这种情绪困扰,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被看作是自我催眠。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