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美国正深陷在一场没有硝烟的“内战”之中。
这场“战争”的战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冲突,而是以政党恶斗、司法角力、文化冲突为特征的全方位社会撕裂。
特朗普展开党派报复之际,被普遍视作身体已出现问题的“睡王”拜登,竟又突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美国的各个企业和中国的关系,似乎又变得神秘了起来。
到底这场危机,美国能否度过呢?中国又会如何承接这场泼天的国运呢?
美国现在的所有危机中,最严重的无疑是美债。
如今,特朗普“带货”成绩斐然,售出了数千张价值500万美元的“特别金卡”。
可相比于仿若无底洞的财政开支来说,这点钱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甚至连一个星期都支撑不了。
现在,美国的债务已经达到了36万亿美元。
而特朗普现在为了解除债务危机,想出来了两个办法。
一个是让美联储降息,一个是解除“债务上限”。
但是,想让美联储降息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降息意味着钱会离开银行,大量流向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造富能力”,是远远不如金融业的。
所以美联储的银行家们,普遍不愿意降息。
而为了死要面子,美国公布的经济数字一直存在很大水分。
于是,美联储就以这些数字为根据,多次放话出来,说经济运行良好,用不着降息,所以这条路,特朗普走不通。
那么,解除“债务上限”呢?
最近,白宫和民主党之间,围绕债务上限的解除展开了非常极限的拉锯战,但是讨论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
最终,双方也仅仅在削减财政开支的意见上,形成了部分共识。
要知道,当年拜登在位时,也想干这件事,但共和党设置了重重障碍。
如今风水轮流转,也轮到特朗普来尝尝这个滋味了。
也不知道这次债务危机的背后,党派的斗争到底有多少比重。
而紧接着,熟悉的剧本便再次上演:
共和党与民主党围绕联邦预算案,再次陷入了无休止的拉锯战,结果导致政府部分机构停摆。
这一场景与2021年国会山骚乱后的政治裂痕如出一辙,但此次危机的烈度更甚。
据《华盛顿邮报》援引布鲁金斯学会报告,美国两党在移民、医保、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分歧,已扩大至近40年来的峰值。
佐格比民调显示,72%的选民认为"联邦政府已无法代表民众利益"。
开源不成,那么就节流,在特朗普的支持下,美国“效率部”部长马斯克带着自己的年轻人团队和AI查账助手。
在美国政府部门内大杀四方,每天不是裁员,就是在裁员的路上。
那些在他眼里可有可无的部门,被裁撤了;他无法理解的财政拨款被停止了;那些无法达到他工作效率要求的人,也被一个个解职。
“红帽子”们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当初一心一意地支持特朗普,谁知特朗普上台了,第一刀就把他们的饭碗给砍了。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走上街头,举起了反对马斯克的标语。
而作为美国车企骄傲的特斯拉,如今也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从最早的往车上喷油漆,到后来的砸车,再到直接纵火烧车,美国人正在通过蹂躏无辜的特斯拉汽车,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而特朗普为马斯克站台,先是全款买了一辆特斯拉,接着又说针对特斯拉的破坏属于“恐怖主义”。
然而他换来的,却是特斯拉股票的不断下跌。人们愤怒的背后,是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美联储数据显示,在2024年的四季度,美国象征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攀升到了0.49。
财富榜排名前1%的富豪,掌握着超过全国38%的财富,还有超过97%的经济话语权。
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指出,制造业空心化导致中西部的"铁锈地带"失业率达9.2%,为全国均值两倍。
在政治乱局中,82岁的拜登,突然宣布回归。
据说他准备成立一个"民主复兴基金会",给民主党阵营筹措助选资金。
虽然谁都知道,拜登已经不可能在几年后参加总统竞选了,但谁也无法否认,在如今的民主党中,也就他还有着足够的政治影响力。
更何况,他在位时也不过是党派的一个传声筒而已。如今他高调复出,不过是想借着现有的威望“物尽其用”而已。
美国的政治动荡,直接冲击着本国的实体经济。
美国商会在2025年1月报告显示,68%的会员企业将"政治不确定性"列为最大经营风险。
在此背景下,特斯拉宣布在上海临港扩建超级工厂,总投资额达42亿美元。
微软亚洲研究院也宣布,准备在未来的五年内,在中国投入25亿美元,来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引进外资的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虽然美国为了恢复自己的工业生产能力,拿出了大量的补贴和优惠,但是自身在能源、安全和人才上的困局,却让他们的投资吸引力大打折扣。
那些去了美国的企业,如今正面临着厂房盖不起来、生产成本过高的局面。
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却吃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这些外国企业的决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根据欧盟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利润率达到了8.7%,高于全球均值3.2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供应链十分稳定,尤其是电子、机械等领域的供应链,中国的完备度是美国的2.3倍。
苹果CEO库克在深圳座谈会上直言:"中国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压舱石。"
面对美企的涌入,中国展现出自己制度优势的一方面。
202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24条措施》,包括缩短负面清单、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等。
在实操层面,商务部为重大外资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特斯拉扩建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用37天,刷新上海行政审批速度的纪录。
在2025年的“中国发展高端论坛”上,中国政府与外企之间的友好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
在这次论坛上,不仅有大量优秀的中国企业参加,还有包括苹果、辉瑞等27个来自各个领域的著名外企。
中方不仅促成了他们与国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还给予了他们很高规格的接待。
这些举措被一些媒体评价为"用市场化手段破解地缘政治困局"的典范。
由此可见,中国政治开放的态度,以及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解。
现在,美国企业正在竭尽所能地向中国迁徙,这无疑会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组。
根据外国经济组织的测算,在2025年可能有价值4700亿美元的高端制造业投资会流向亚太地区,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花落中国。
中国凭借14亿人口超大市场、41个工业大类的全产业链优势,以及每年120万理工科毕业生的人才储备,正在成为世界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这种工业上的重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回顾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向亚洲转移的不过是最低端的制造业。
而如今他们带来的,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所必需的技术和资金。
一个个优秀国企、民企与外企的合作项目,都在证明跨国合作仍是主流。
在这个历史时刻,企业选择中国不是政治上的站队,而是在为未来十年进行布局。
当美国的政治陷入彼此否决的泥潭时,中国正通过制度上的开放,为全球企业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选项。
这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德企集群,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创新带,中国市场正在书写新的全球化故事。
在这里,政治家的刀光剑影将显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
而这,或许才是人类突破自身桎梏,进入“技术爆炸”时代的正道
又再胡说八道
一个是睡王,一个是懂王。
我就不信霉国没有反派
我不关心美国债务35万亿,只关心我们的债务有多少?是低于35万亿,还是高于35万亿?